网络支付安全防骗小贴士
针对目前手机病毒、手机支付安全、电信诈骗等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手机用户应逐步提升手机安全意识。中国经济网记者查阅了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制作的银行卡网络支付安全宣传手册,提醒大家在防范金融诈骗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提防虚假客服,切勿泄露动态密码。办理网络购物、网络退货、退款等业务时请认清官方渠道。切勿轻信不明身份的电话,聊天工具或其他形式提供的非正规途径的网络链接。在收到动态验证码时,仔细核对短信中的业务类型、交易商户和金融,并不随便泄露给他人。
网络社交陷阱多,警惕骗子冒牌诈骗。不法分子利用社交网络的熟人关系让持卡人放松警惕骗取银行卡等相关信息。针对此,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醒您,不要轻信在任何社交网络中发送信用卡的卡号、密码、卡片背面末三位数字等关键信息,以免不发分子假冒亲友或盗取聊天记录,窃取用户银行卡信息。
慎扫二维码,降低盗用风险。谨防“山寨”应用软件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知名正规的载体,不要见“码”就刷。在移动终端安装杀毒软件等相应的防护程序,一旦出现有害信息,可以及时提醒和删除。
公用WiFi要长心眼,保护账户安全。现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蹭网族蹭网的习惯私设钓鱼WiFi,通过木马程序偷走用户的信息。如果要使用商场、酒店等公共WiFi资源,一定要仔细核对用户名,特别是看到与公共WiFi名类似的用户名时更要多留一个心眼。
警惕低价陷阱,拒绝“钓鱼网站”。在信任的网站进行购物,不要轻信各种渠道接触到的“低价”网站和来历不明的网站。在正规网站购物,下好订单进入支付页面时,网址的前缀会变成“https”,此时页面的数据传输是加密的。如支付页面网址前缀仍然是“http”,就有可能存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