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大钱的逻辑》读后有感
2015-03-31 09:59:54
969
0
现代物流报 李勇昭

       最近在微信里读到一篇文章——《赚大钱的逻辑:那些说靠能力的人都快醒醒吧!》颇有感想。文章中的很多观点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很相似,我们可以细细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

  我个人觉得,未来几年可能是历史上比较难赚钱的一个时期,因为前人透支了后人的机会和资源。按文章中的说法,我们的“幸运期”过去了,大势不好了。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当人的贪婪和疯狂扭曲其规律时,就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现在的人“聪明”了,手法多了,资本雄厚了,“扭曲力”大了,动用公权力和“资本的力量”可以一次次地延缓危机的到来,但事实上不过是堆高了堤防,抑制了洪水,而并没有释放洪水,洪水的势能越积越大,以至于政府、市场的常规调节手段均已到了接近失灵的状态,经济形势危如累卵,大的发展机会已经不多,而且不会再像过去二三十年那样,被那么多的人仅凭“突发奇想”“胆大妄为”“投机取巧”“行贿受贿”……便可轻易获得。

  在此情况下,我们看到听到的将不会再是前些年到处都有的“草莽英雄”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更多的会是某某跑路,某某被抓,某某破产,某某跳楼的人间惨剧……就算有人一时侥幸串红胜出,也往往是一家独大,赢者通吃,可谓大树长成,小草绝杀,“一将成名万骨枯”。

  接下来的这个时期,将是又一个“财富再分配”的时期,但不再会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财富流向——从国有到民间,从集体到个人,从循规蹈矩者到“乱闯红灯”者……如果没有恰当的举措,财富也不会是大家希望的那样,从“先富起来的少数人”向“后富者”的再分配。虽是先富者中的一部分人在“获利回吐”——不是有很多“土豪”在这一轮的经济调整中破产跑路了嘛,但回吐的财富有可能会进一步流向极少数更有权势的人(团体),或具有特殊背景势力的人,或者是有雄厚资本实力的人。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还来得及,那些一般般的“小富豪”们,也许“怀抱余粮细软,登岸观望自保”,比那些不甘寂寞,不自量力,还要苦练“本领”,“到中流击水”的人更明智一些。

  当然,危中有机这句话是不会错的,虽是“登岸自保”,却不必消极等死,而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扎稳马步,伸出笊篱”,一旦洪流中见到“宝物”——很可能是濒死企业低价抛售的“休克鱼”,即可快速出手,拿回家来,利用“灵丹妙药”,施展回春妙手,调养将息,迅速激活。只是要清醒地知道,更多的时候可能是火中取栗,因此,应当谨慎选择,不可一味贪婪,食而不化,危及自身安全。

  我自己凭直觉认为,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在这一轮的经济波动中会非常惨,“大洪水”过后,损失有可能十之六七,剩下的必定也要经过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才有可能在欲火后凤凰涅槃——这个过程其实是很痛苦的。

  对一些偏传统经营模式的物流行业来说,尤其应当慎重。假如您是经营自己的物流企业,奉劝您现阶段宁愿钱少挣点,发展慢点,也不要为追求高盈利而涉险,更不可见诱惑而豪赌。即使对那些高速发展的“快递物流”“互联网思维下的”时髦企业眼红嘴馋,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身板是否撑得住自己上台打擂。物流企业是服务业,不同于制造业的“一旦落伍便惨遭淘汰”,只要您还能活着,未来就还会有发展的机会——这正是物流类企业幸运的地方,当然,挣钱少、积累慢,也是这类企业不可分割的另一面。实事求是地说,既然选择了物流这个行当,就应该接受这样的现实,没必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老拿别人的长处来奚落自己的短处。要知道,邯郸学步的结果是不如不学。

  如果是说到与金融业相关的物流业务,比如质押监管业务、融资性贸易业务,我更是非常认同这篇文章中的观点:赶上机会就多赚点,一旦意识到没有机会了,就要赶快金盆洗手,上岸离场。有时候,停下休整就是最正确的选择。老庄哲学中的“庖丁解牛”“无为而治”有时是很有道理的。

  而国有体制下的一些物流公司,其经营者其实是很难完全按自己的理性判断来自己做主的。在现有的考评体系中,再有思想的经营者也总要跟着那些“指标”走——在这一点上其实显示出了体制的悲哀。但在一定程度上,经营者也是可以有所把控的。如果经营者“肩膀硬一些”,当其认识到追求这样的“高指标”是有害的(大跃进时不就是这样吗?),其实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指标”造成的损失的。比如,企业这个时候可以不去主动地争当什么“模范”“先进”,甚至是甘当一个阶段的“落后”,情愿多承受批评和指责,情愿少拿些薪水和奖励,甚至是“嘴巴紧跟,行动拖后”——这绝不是不负责任,而是忍辱负重,是一种更高境界上的负责任。

  经营企业其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一时一段的胜利并不能说明这就是个好企业,即使通过“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方式完成了那些高指标,也仅仅是博得一时的“表扬”“赞美”而已,但如果这是在透支企业的未来,甚至是损害企业的生命,则将是企业发展和经营者职业生涯上的悲剧。其实,保证企业远离危险、健康运行、合理盈利、可持续发展才是好企业的根本标准。

  我们对社会上出现的眼花缭乱的现象,无论其是“传奇”亦或是“惨剧”,都可以先跟踪观察一段,不但看其表,也要察其里,可以听别人的分析点评,但更要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许多的人和事,在许多的时候并不是像世面上宣传的那样光鲜靓丽,其背后不想对外界说道的那部分“丑话”,往往才更接近事情的本来面目。

  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化而人心浮躁的时代,真的需要我们练就能辨别真伪的一双慧眼。(作者单位系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点赞
收藏
李勇昭
共发表1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