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治超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进一步夯实治超工作基础,促进山西交通运输事业健康发展。会议结束后,记者专访了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高建民。
认清形势 统一思想 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高建民介绍,去年以来,山西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抓综治、保畅通、保安全、为人民”的治超工作要求,坚持抓住源头治理和路面管控两个重点,齐抓共管、综合施策,全省治超工作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取得了新的成绩。全省超限超载率牢牢控制在0.2%以下,继续领先全国平均水平,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55吨以上的非法超限超载车辆基本杜绝,全省没有发生一起因为非法超限超载引发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客车正点率达到90%以上。
高建民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治超工作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要充分认识治超工作的长期性。从长远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整体上仍处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多发的时期。有关资料表明,全国70%的道路安全事故是由车辆超限超载引发的,50%的群死性重特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与超限超载有直接关系。
虽然经过六年多的治理,山西省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机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要巩固这一成果,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在集中治理的同时,努力探寻和建立长效机制,把治超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二是要充分认识治超工作的艰巨性。据统计,目前山西省公路运输的年货物总量在8亿吨左右,全省注册的货运车辆总数突破40万辆。虽然今年以来,山西省经济遇到了近年来少有的严峻形势,路上车辆数量出现了下降的情况,但是随着下半年经济止缓回稳,各种原材料的运输量将急剧增加,加之一些市县在一定程度上对治超工作重视不够、领导不力,主客观方面都进一步增加了治超工作的难度,稍有松懈,超限超载问题势必会出现反弹。
事实表明,对于山西省这样一个全国重要的煤焦生产和运输大省,既要发挥治超工作对保障公路畅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又要确保治超形势总体平稳,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还需要奋战在治超一线的同志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是要充分认识治超工作的复杂性。超限超载问题涉及行业较广,利益群体较多。从监管上讲,仅公路运输管理,就涉及车辆生产监督、交管、交通、工商等多个职能部门。从成因上讲,一些经营主体和驾驶人员既有利益驱动的问题,又有认识和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
应当看到,超限超载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诸多矛盾在道路运输秩序上的一种反映,由于深层次原因还未彻底消除,治超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还会面临复杂的局面,工作难度也会不断加大。
因此,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治超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里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松劲,不懈怠,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机制,夯实基础,推进全省治超工作再创佳绩。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推进全省治超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下一步治超工作中,一要继续抓好源头治超,二要继续加强路面管控,三要大力推进科技治超。”高建民对记者说。
源头治超工作是治本之策,也是治超长效机制的基础性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要继续把好货物和人员两个关口。
货物关口方面,要切实加强货运源头监管工作。实践经验表明,加强货运源头监管,可以实现治超工作事半功倍的目的。各市县要在这方面多想办法,多下功夫,切实加大监管力度,下决心把违法现象堵在源头、治在源头,确保没有一辆非法超限超载车辆驶出源头企业。各级政府、交通运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通过驻点、巡查等方式,对政府公示的货运量较大的重点货运源头单位,特别是容易发生超限超载的矿山、水泥厂、煤场、砂石料厂、装卸现场及修理厂,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将为车辆违规装载的源头企业纳入“黑名单”管理,实施相应的处罚。
人员关口方面,要继续整治货运驾驶人的违法行为。要认真落实《山西省治理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和货运驾驶人非法超限超载办法》,将整治货运驾驶人非法超限超载行为作为重点工作。要以严格货车驾驶人培训考试、严格货运驾驶人从业资格管理、严格货运驾驶人日常教育管理、严格违规问题责任追究四项措施为抓手,有效防范和遏制驾驶人员非法超限超载的行为。公安交警和交通运输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完善联合执法机制,适时开展严厉打击货运驾驶人的超限超载非法行为的专项行动。
路面管控是治超工作的关键环节。省治超办、省交通运输厅要认真分析全省路网结构和货运源头企业的分布情况,尽快编制全省公路超限检测站布局的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