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周期,三农贷款坏账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记者日前在多地采访发现,不少基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正深受其扰。以辽宁省为例,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前11个月,该省60多家农信社总规模约为600亿元的农户贷款中,250亿元为不良贷款,不良率逾40%。另据一位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透露,在西部某些地区,涉农贷款接近100%逾期。
业内专家表示,涉农小额信用贷款由于鲜有抵押物和担保方的引入,坏账压力高企现象普遍,这也是现代农业和
金融体系出现冲突所致,目前二者还没有形成任何一种可以相互依托和互补的体制。
“这几年农信社的情况都不太乐观,今年逾四成的不良率还是在当地政府加大清收力度背景下的数据。”一位了解情况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农信社在各地都是独立法人,贷款不需要“层层报批”,贷款风控比不上银行,因此坏账率更高。
比起农信社,体制更为完善的商业银行的涉农贷款资产质量情况要好得多,不过在某些农业大省,三农贷款坏账问题也较为严重,有的地方涉农贷款不良率甚至达到6%或7%,远高于商业银行整体的不良率水平。“尤其在经济下行周期,银行贷款‘良’也可变为‘不良’,今年的压力非常大。”一位商业银行支行人士坦言。
记者了解到,三农
金融坏账问题久未根治。近年来,一些主打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更多地将触角伸入农村地区,并且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引入更多担保方式或是增加可处置的抵押物品种。
不过,“控制风险”依然是其面临的首要挑战。
某国有银行地方分行的三农金融业务负责人表示,目前大部分涉农担保都引入了反担保措施。“在涉农贷款方面,现在我们主要和国有背景的担保公司合作,我们也想和民营担保公司合作,但是很多民营担保公司对农村市场的信用环境不看好,对于涉农担保都非常小心”。
在增加抵押物品种方面,一些银行也在尝试农房(小产权房)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这方面的尝试基本上都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否则,若贷款出现不良,
金融机构很难将抵押物变现。”上述银行三农金融业务负责人表示,即便如此,商业银行也非常担心,由于一些抵押中心或是流转平台尚不完善,银行处置抵押物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是很多银行对这一尝试态度谨慎的原因之一。
在业内专家看来,涉农贷款的风险和坏账问题只是涉农金融长期裹足不前的一个表象,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现代农业和金融体系之间存在矛盾。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人们长期把商业银行看作是国家的财产,但是现在已经是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资产除了国家以外还属于各个股东,某种程度上他们追求利润对股东负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商业银行的存在和其基本追求,跟支农项目有内在的纠结和矛盾。
一位商业银行基层人士对记者坦言,涉农贷款某种程度上是“吃力不讨好”的业务。“和给一个大企业贷款相比,你付出的各方面的成本一点不少,也需要派信贷员反复调研,但是一笔贷款的利润其实非常有限。”他表示,受坏账问题困扰,很多本该主攻三农贷款的农信社近年来也已逐渐淡出农村市场。
尽管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不少支持三农
金融的政策,包括“定向降准”“将享受税收优惠的农户小额贷款限额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并把对县域农村金融机构保险业收入减按3%征收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延长至2016年底”等,但是都不能根本解决这一矛盾。
“现代农业和金融的体系冲突就在于,有些根本性制度是不可能改变的,是让农村去适应金融,还是让金融体系去适应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目前还没有形成任何一种可以相互依托和互补的体制。”陈锡文说,克服这一矛盾,仅仅靠行政命令不行,关键是如何使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性和农民的需求结合起来,这也是十多年来中国农业一直在争论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据了解,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专门为农业农村金融服务设置
金融机构的国家不足十分之一。专家认为,中国拥有如此巨大的农业农村市场,切实需要专门设置一个为农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