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在南沙群岛的填海造地和人工岛建设活动自2022年以来不断加速,并持续至今。
8月22日,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称,越南正在大幅扩大其在南海南沙群岛海域的造岛工程。2023年11月到2024年6月的七个月时间内,越南在南沙群岛新增的陆地面积就相当于前两年的总和。
(图源:外媒)
吹沙造岛离不开挖泥船,荷兰是全球疏浚行业的霸主。2022年5月至2024年7月,越南共接收5艘荷兰制造的绞吸式挖泥船,其中4艘用于南沙填海工程,其供应链严重依赖外国技术和装备。
“1902年,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从荷兰购入首艘链斗式挖泥船‘北河’号,用于长江、海河水道的疏浚,标志着中国机械疏浚时代的开端。”
8月26日,中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成功下水。
《人民日报》报道,这两艘是亚洲最大、世界最先进的疏浚船,标志着中国造船业的又一里程碑,并巩固了中国在疏浚技术领域的地位。
“中方坚决反对有关国家在非法侵占的岛礁上开展建设活动,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8月22日,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报告称,越南正在大幅扩大其在南海南沙群岛海域的造岛工程。
CSIS在《不放过任何小岛:越南在南沙群岛剩余的每个前哨填海造地》中指出,自2025年开始,越南已将其造岛工程扩大到新的8个岛礁,而“这些岛礁并不在越南2021年启动的填海造岛计划中”。
越南这轮填岛行动始于2021年,截至目前已有4年时间,如此长周期的持续填岛在南海前所未有。
2023年11月,越南的填海造地速度急剧加快。亚洲海事透明倡议组织报告称,越南仅用七个月时间,即从2023年11月到2024年6月,其在该群岛新增的陆地面积就相当于前两年的总和。
越南在2022年填海造地342英亩(约1.4平方公里),在202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又增加了404英亩(1.63平方公里),2024上半年内又增加了692英亩(2.8 平方公里)。
(图源:CSIS)
目前,越南在南沙非法占领的中国南海岛礁共有29个,其中有8个礁盘暂不具备填岛条件,剩下的21个非法占领的岛礁,越南均已开始岛礁建设。
中国南海研究院世界海军研究中心主任陈相秒称,“越南方面在岛礁建设过程中主要是进行陆地吹填。根据美国智库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出越南方面建设的速度非常快。此外,根据相关卫星图像,越南在非法占领的岛礁上建设生活和军用设施,包括营房和防御工事等。”
8月17日,据越南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7月,越南进口商品总额约25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7.9%。
机械、设备、工具及零配件是第二大进口商品类别,进口额达334.9亿美元,增长24.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5.8亿美元。
吹沙造岛离不开工程机械设备。越南的相关采购活动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以规避可能的国际制裁和舆论压力。
越南的主力疏浚船队主要由绞吸式挖泥船组成。其核心装备包括数艘舱容数千米级、排距数公里级的中大型挖泥船。主要从荷兰“IHC公司”进口绞吸式挖泥船。
2022年5月至2024年7月,越南共接收5艘荷兰制造的绞吸式挖泥船,其中4艘用于南沙填海工程。
越南的疏浚能力并非内生,其供应链严重依赖外国技术和装备。供应链网络呈现“两头在外,本土组装”特征,即核心装备与技术依赖进口,本土主要进行组装、部署和运维。
(越南挖泥船,图源:外媒)
1、整船采购:高度依赖欧洲(尤其是荷兰)技术
荷兰是全球疏浚行业的霸主,拥有IHC、Van Oord等世界顶级公司。尽管存在出口管制,但越南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了关键技术。
IHC公司在2010年代曾为越南建造了“越南领袖号”等大型绞吸式挖泥船。这些船只最初宣称用于港口建设和河道疏浚,但后期被卫星影像捕捉到频繁出现在南海争议岛礁周边作业。
为规避舆论和潜在限制,越南后期转而采取“设计许可+本土组装”的模式。即从荷兰IHC等公司购买设计图纸、核心套件(如疏浚泵、绞刀头),然后在越南本土船厂(如西贡港总公司旗下的船厂)进行组装,并重新命名。
2、关键零部件供应链:欧洲与亚洲的多源头网络
挖泥船的核心在于其高效率的挖泥和输送系统。越南的零部件采购网络遍布全球。
荷兰、比利时、德国是高端疏浚泵的核心供应商。对于耐磨衬板、叶轮、管道等易耗件,越南也从中国、印度等拥有成熟供应链的国家大量采购。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越南持续从中国进口“泵及离心机”等商品类别,其中不排除有用于维修维护挖泥设备的零部件。
填海造岛还需要驳船、拖船、沙袋铺设船等。除了欧洲,越南也从日本、韩国、新加坡的造船厂订购多功能工程船。
“1902年,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从荷兰购入首艘链斗式挖泥船‘北河’号,用于长江、海河水道的疏浚,标志着中国机械疏浚时代的开端。”
挖泥船主要用于挖深、加宽和清理现有的航道和港口,开挖新的航道、港口和运河,以及将挖出的泥沙抛入深海或吹填于陆上洼地造田等,是吹沙填海的利器。
根据其作业特点,挖泥船主要分为“耙吸挖泥船”“绞吸挖泥船”“抓斗挖泥船”等。百年发展,中国在这一领域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供应商,拥有从核心部件制造到整船总装的完整产业链。
8月26日,中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成功下水。
《人民日报》报道,这两艘是亚洲最大、世界最先进的疏浚船,标志着中国造船业的又一里程碑,并巩固了中国在疏浚技术领域的地位。
相关资料显示,两艘挖泥船全部实现“国轮国造”。船舶重要设备均采用国产品牌,成功破解“卡脖子”难题,全船设备国产化率达95%。
船舶设计长度198米,型宽38.5米,型深18米,最大挖深120米,最大舱容达35000立方米,相当于一次装满18个标准游泳池的总容量,泥舱容量亚洲第一。
(“通浚”轮,图源:振华重工)
《科技日报》称,这两艘疏浚船将广泛应用于港口和航道疏浚、海上采砂、填海造地、深海采矿、海槽开挖和回填、岩床处理以及深海管道铺设等作业。
相较于设备,挖泥船的设计与制造总装,是相关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在这方面,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各大船厂、中国交建旗下上海振华重工具备强大制造能力。中国民营和地方造船企业是中小型挖沙船、抽沙船、挖沙平台出口的主力军。
“在关键技术方面,中国在功率、深度、效率和智能控制系统方面取得了明显优势。在全球舞台上,中国疏浚船凭借其质量、性能和成本效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出口范围广泛,并在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获得了广泛认可。”
参考资料:
1、中方回应“越南在南海岛礁建设活动”,来源:环球时报
2、中国在亚洲推出两艘最大的国产挖泥船,来源:环球时报
编写:景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