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高票通过《反胁迫工具法案》,冯德莱恩对华供应链遏制战打响?
2023-10-24 22:31:18
1242
0
掌链 景舟 张杰

前有针对比亚迪等中国输欧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现有以“反胁迫”之名促成对华施压法律工具。欧盟这么执著让对华脱钩法成令修,谁在背后操盘?

10月3日,为“对抗非欧盟国家经济威胁和不公平贸易限制,维护整个欧洲地区的基本权益”,欧洲议会以578:24的结果高票通过了酝酿已久的《反胁迫工具法案》(the Anti-Coercion Instrument)。

(图源:European Parliament)


这个方案真代表欧洲主流企业利益?

虽然法案没有点谁的名,但欧洲舆论普遍都指向了中国,好像这部法案就是欧盟专门为中国量身定制。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更是把《反胁迫工具法案》比作“一只有牙的老虎”“一把真枪”。

“真胁迫?假胁迫?”,这只“有牙的老虎”看向谁?这把“真枪”指向谁?本期,掌链小编带你来看《反胁迫工具法案》的“名”与“实”。


一、对华供应链遏制法规化:始于反华政客


历时22个月,10月3日,欧洲议会通过了《反胁迫工具法案》。而改法设立的起因是2020年部分反华急先锋的对华对立。

(1)始于反华急先锋的因与果

2020年8月以来,亲美的立陶宛总统瑙塞达上台后在接受采访时宣称,他支持台湾省加入世卫组织,并表示台湾省是一个“国家”,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开始恶化。

此后,立陶宛政府和议会加深对华敌对化,包括呼吁欧盟制裁中国,指责中国在香港和新疆的人权,支持西藏流亡政府。2021年,立陶宛政府允许台当局在立设立所谓“代表处”。

(立场反华的立陶宛总统瑙塞达)


2021年,立陶宛宣布退出“17+1”合作机制,并拒绝了中欧投资协定。不再继续参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成为首个退出该机制的国家。

立陶宛同时还拉着其它两个国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一起退出“17+1”合作机制(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在2023年8月11日宣布退出由中方与17个中东欧国家组成的“17+1”合作机制)。

面对立陶宛边向美国投诚卖乖,边激进对华对立,中国商业企业也在中欧班列等方面终止与立陶宛合作。2021年,中国将中立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对此,立陶宛政府不但不纠错,反向美国和欧盟叫嚣被中国搞胁迫。

2021年8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同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通话时声称,美坚定支持立方直面中方“胁迫”行为。随后9月,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和立陶宛总理通话中极力怂恿立陶宛,再称立陶宛面临中国的“胁迫”。

2021年12月27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回顾全年形势时,再次声称“中国对立陶宛胁迫”。明明立陶宛先咬中国一口,中国不过是轮一下打狗棍,到头来成了“中国胁迫”,成了欧盟设立《反胁迫工具法案》依据。

(图源:德国之声)

据《法案》,如果认定某国“存在胁迫”,欧盟则能够“依法”进行“提高该国产品进入欧盟各国的进口关税”,“吊销该国在欧盟地区的进出口许可证”,“限制其在国际上的相关招标活动”等近12项制裁措施。


说白了,矛头直指中国,可以随时以反胁迫之名提高中国产品进入欧盟进口关税,可以限制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招标活动……究其本质就是追随美国,对中国搭起关税壁垒,推进软脱钩。

(2)亲美欧盟政客对华脱钩成瘾

从发起“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到出台《反胁迫工具法案》,欧盟始终在以“降低风险、保护自己”为由行反华之实。

而回看《法案》的形成史,不难发现其目标就是对中国供应链的遏制。

2020年9月,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致欧洲议会议长和欧盟理事会主席的意向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将“反胁迫”作为新工具的倡议。


2021年12月,欧委会公布了题为《保护联盟及其成员国免受第三国经济胁迫条例》(以下简称《反胁迫条例》)的草案。而《反胁迫条例》的推出,正值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犯下严重错误遭受中国反制。

2023年6月,欧委会在《反胁迫条例》的基础上,正式就《反胁迫工具法案》的文本内容达成协议。希望利用“反胁迫工具”作为拉拢盟友美国、支持美国对华立场的一张新牌作,进而作为政治博弈的新杠杆。

在欧盟对《反胁迫工具法案》的最近一项报道中,竟公然宣称中国是欧洲经济的“胁迫方”,甚至还冠冕堂皇地举了一个“案例”:中国对立陶宛地胁迫。

(图源:European Parliament)


立陶宛问题上,根本原因就是其在台湾问题上的严重错误导致的,归根到底中国才是那个“受害者”。

欧盟怎么还倒打一耙了?这不禁让掌链小编疑问,欧盟是如何来定义“他国胁迫”的?不分缘由?单向看待?

“十一”期间,欧盟正式启动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还公布了一份保护关键技术的清单。加上《反胁迫工具法案》,这一系列极具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动作,恰反应出是欧盟在以“反胁迫”之名行“胁迫”之实。

欧盟的脱钩路,要走多远?


二、“裸官”主席:代表欧盟or美国利益?


2019年7月16日,冯德莱恩当选为欧盟委员会主席。

出生在比利时,做过妇科医生,养育7个孩子,德国首位女性国防部长,拥有德国美国双重国籍,据报道其家人均在美国生活,也被视为欧盟中的“裸官”……

由于这种特殊身份,包括法国等欧盟国家也感受到一个奇怪的欧盟主席。2023年8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坚决否决了一项关键人事任命。人们才发现由冯德莱恩任命的欧盟委员会竞争总司首席经济学家竟然是美国专家莫顿。

而竞争总司的首要任务是调查美国互联网企业在欧盟市场的垄断行为,请美国人查美国互联网巨头,这引发了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愤怒。

马克龙在欧盟峰会上公开质问,“欧洲真的没有具备学术资格的优秀研究人员能胜任这项工作吗?”这话直说就是,难道欧洲没人了?

长期以来,美国谷歌、亚马逊、Meta(Facebook)等巨头垄断欧洲数字经济市场,法国等欧洲国家希望通过反垄断等限制美国巨头垄断行为,实现数字经济自主。而作为维护欧盟国家利益的冯德莱恩竟然把此关键职位交给美国专家。

(冯德莱恩,图源:elmundo)


最终,迫于法国施压,美国专家莫顿识趣地不赴任该职务。但冯德莱恩的屁股坐在哪一边,或许大家已能心知肚明。

不过,对中国企业来说,最关心的是这位“裸官”欧盟主席的对华态度和后续对华供应链政策。2020年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到2022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8563亿欧元(约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1%。

但中欧经贸合作,美国看着不舒服,欧盟一些政客也不舒服。今年4月份,冯德莱恩开启了她的访华之行。

而之后的她,一面打着“中欧脱钩不可行”的口号近中欧关系,另一面却“阳奉阴违”跟美国脚步行反华之实阻中国发展。

访华前,冯德莱恩就曾发表激烈演讲,对中国“毫不留情”。暗示要放弃《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谈判努力,还呼吁欧洲对中国采取“更大胆”的态度。


访华后,冯德莱恩再次强调欧洲必须要制定一个“连贯的、独特的”对华战略,核心必须是“经济去风险化”。即欧洲需平衡与中国的关系,降低对华依赖、降低对华关系中一些“重要且敏感领域”的风险,但称之为“避险”,而非“脱钩”。

(图源:The New York Times)


10月20日,第27届欧盟-美国峰会在华盛顿举行,冯德莱恩会见美国总统拜登。而据媒体报道,这次峰会中美国直接要求欧盟调查全球钢和铝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并对中国这两种金属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

要知道,欧盟目前还面临着美国在钢、铝、农产品等多方面的高额关税。美欧双重国籍的冯德莱恩,到底代表着谁的利益?欧盟?美国?


三、遭欧盟及德企高管反对:“她不代表欧盟”


“反噬”的号角已经吹响。

10月13日,冯德莱恩针对“巴以冲突”问题对以色列进行了1天的访问,并表达了对以色列“毫无保留的声援”。

访问期间,冯德莱恩严厉谴责了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并且强调以色列有权自卫,“欧洲将与以色列站在一起”。

冯德莱恩的表态一经报道,便迅速引发热议。巴以冲突的战火如果继续烧,受害的是欧盟,不是万里之隔的美国;冲击的是欧盟经济,而美国反而隔岸受益。冯德莱恩的讲话让欧盟官员惊讶。

10月21日,德国《柏林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约 850名欧盟委员会官员联署了一封致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的信件,抗议她近期在有关巴以冲突的一系列表态中偏袒以色列缺乏公允,缺乏对欧洲利益的考虑。

该联署信件喊话这位一边倒支持以色列的欧盟主席,“我们敦促你与整个欧盟的领导人一起呼吁停火并保护平民生命,这是欧盟存在的核心。

而被称为“欧盟外长”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更是公开表示,“冯德莱恩就巴以冲突的发言不代表欧盟官方立场,欧盟的外交政策是由成员国,而不是欧盟委员会或者主席决定的。”

(“欧盟外长”博雷利,图源:德国之声)


欧洲企业也逐渐看透了这位屁股坐歪冯德莱恩。在针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这件事情上,冯德莱恩也遭到了欧洲企业的“口诛笔伐”。

不顾德国等欧盟成员国的反对,9月13日,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宣布,欧委会将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冯德莱恩称,“全球电动车市场充斥着平价的中国汽车,它们的价格之所以低,是因为获得了巨额的国家补贴,而这正在扭曲我们的市场。”

10月4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和保时捷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Oliver Blume)表示,“我们主张公平竞争,但保护主义不应该由此产生,因为这会导致更多的保护主义”,“我们的经济模式不应以保护主义为基础,也不应依赖于保护主义,而应依赖于我们产品的吸引力。”

编辑:景舟 张杰


点赞
收藏
景舟 张杰
共发表1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