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气化交通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众多跨国车企纷纷瞄准中国潜力巨大
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试图分得“一杯羹”。与此同时,中国车企也不甘示弱,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演绎“走出去”战略。
以产品开拓市场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才是王道,能让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得到海外消费者的追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这方面,比亚迪无疑是比较努力的。
记者不久前看了一部比亚迪制作的7分钟英文版宣传视频,从最开始的车辆图纸设计一次次修正,到自动化的生产、制造工艺,以及各种耐高温、耐酷寒测试、碰撞测试等内容,之后是车辆的具体驾驶体验,包括涉水、穿越沙漠及雪山、跨越崎岖不平的山区道路等。视频呈现出一种很强的节奏感,真实与虚拟并立,其中比亚迪秦和K9是宣传重点。设计师的场景屡次出现,显然比亚迪对于自身车型的设计很有自信。当然,视频中也出现了少许细节方面的纰漏,例如,刚开始时的“BYD Starts wtih PEOPLE”中的wtih拼写出现错误,应该是with。
秦是比亚迪力推的重点车型,目前主要在国内销售,尚未进入海外市场,但比亚迪的另外两款车K9及e6,已经得到了不少海外消费者的认同。在11月6日举行的比亚迪“2014新能源汽车发展论坛”上,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辉介绍说:“比亚迪K9纯电动大巴和e6纯电动出租车已在英国、荷兰、哥伦比亚、美国等欧美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市场化运营,取得良好成绩。e6满足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而K9于2013年1月正式获得欧盟整车认证,于今年5月获得美国联邦交通管理局TVM(运输车辆制造)资质。”据了解,K9已经在伦敦、巴黎、不来梅、波恩、马德里、巴塞罗那、萨尔茨堡、华沙、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和布达佩斯等城市进行了试运营,荷兰斯希蒙尼克岛将其整个公交车队换成K9,阿姆斯特丹的斯希普霍尔机场不久前也订购了35辆K9。
记者最早关注比亚迪
新能源汽车在海外的动态,是由于一场比亚迪和美国车企间的纠纷。2012年,美国加州长滩市发出纯电动大巴招标公告,中标企业可获得该市10辆纯电动大巴的订单,1210万美元的购车费用出自联邦资金。比亚迪递交了投标申请并获得批准,但这件事遭到包括其他竞标公司在内的数家美国企业的质疑和反对。
作为5家竞标企业之一,美国客车制造商Proterra公司业务拓展部负责人和法律顾问马克·戈特沙尔克致信长滩市政府,指责长滩市政府将联邦补贴用于购买一家中国企业生产的电动大巴。戈特沙尔克称,这项用于购买电动大巴的联邦补贴数额较大,而比亚迪的电动大巴未经过安全性测试。对此,比亚迪美国副总裁迈克尔·奥斯汀回应称,戈特沙尔克无权指责比亚迪电动大巴,这是对比亚迪的诽谤,在电动大巴领域,比亚迪比Proterra等公司经验更丰富。比亚迪方面当时表示,将在美国开设工厂生产纯电动大巴,以满足投标要求。
鉴于双方的争执,2013年3月,加州长滩市交通委员会主席巴巴拉·萨利文表态称,将延迟决定是否购买比亚迪电动大巴,并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好在有惊无险,10辆纯电动大巴的订单最终还是落在比亚迪手中。比亚迪也没有食言,2013年5月,比亚迪与美国加州兰开斯特市共同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兰开斯特市成立铁电池及电动大巴工厂。
今年4月,第一辆在美国生产的比亚迪K9电动大巴在兰开斯特工厂下线并交付加州羚羊谷交通局,标志着比亚迪电动大巴正式进入美国市场。加州州长布朗亲赴现场并发表演讲称:“比亚迪将与加州一起成为清洁能源、高新汽车技术和污染治理方面的先锋。”羚羊谷交通局执行总裁朱丽叶·奥斯汀表示,除了首批购买的大巴外,还计划明年再购买12辆比亚迪电动大巴。此外,比亚迪还有意投资2亿巴西雷亚尔(约合人民币4.7亿元)在巴西建厂,生产纯电动公交车、电池及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
当然,电动大巴领域的赢家并非只有比亚迪一家。在今年5月举行的“2014北京国际道路运输、城市公交车辆及零部件展览会”上,常隆客车工作人员很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了再次获得欧盟认证的常隆三门纯电动城市客车。该车是常隆专门针对欧洲市场定制开发的新生代产品,载客量达到100人,面向意大利、波兰、英国等国家出口,目前意向订单已有300多辆,首批计划交付10辆。当时常隆客车工作人员自信的神态给记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海外并购忙
除了将自身产品推向海外市场外,中国企业的另一个做法是,收海外品牌为己用,万向集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走的就是这条路。在前一段时间,菲斯科的知名度并不低于特斯拉,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的竞购案让菲斯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2月15日,菲斯科发布公告称,中国万向集团出价1.492亿美元购买其资产,在买家中出价最高,赢得拍卖。2月18日,负责监督菲斯科破产案的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破产法院法官凯文·格罗斯在召开听证会后表示,批准万向收购菲斯科资产。至此,菲斯科竞购案落下帷幕,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菲斯科当然不可能一直沉寂,万向在收购菲斯科之后决定将该品牌重新推向市场。在2014年洛杉矶车展上,菲斯科计划携全新Rocket跑车亮相,重返市场。据悉,Rocket跑车由菲斯科和Galpin汽车定制改装公司联合设计,动感十足。
菲斯科只是万向国际化征程中的一个脚印。在收购菲斯科之前,万向收购美国A123公司一事也引起了很大轰动。A123是美国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生产企业,技术较为先进,曾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合作,得到来自美国政府2.5亿美元的拨款,后因财务危机于2012年10月向当地法院提交破产申请。在和美国江森自控、德国西门子、日本NEC等全球500强企业的同台竞拍中,万向最终以2.566亿美元的价格成功将A123收入囊中。
万向的国际化脚步没有停下,今年6月,万向从莱顿能源公司手中购买了新的电池技术,用于万向未来的电动汽车项目。据莱顿能源公司发言人杰夫·卡森介绍,这笔交易包含20多项技术专利及部分员工,这些员工将加入到A123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研究机构中,莱顿能源公司的“钛酸锂和非易燃电解液技术”能够实现快速充放电,这些技术可被用于车用电池。
在万向忙于海外并购的同时,吉利也没闲着。2013年2月初,吉利宣布将英国伦敦标志性黑色出租车生产商锰铜控股公司纳入旗下。吉利按照零现金/零债务模式,以1104万英镑收购锰铜控股公司的业务与核心资产,从而使该公司脱离破产托管程序,彻底归吉利所有。所谓零现金/零债务模式,即吉利出资收购后,不提取锰铜控股公司账面上任何现金,也不承担任何债务。
一年后,即今年2月底,吉利与英国电动汽车制造商Emerald 汽车公司签署协议,将后者收入囊中。吉利并未披露交易金额,而Emerald 汽车公司发表声明称,未来5年内吉利承诺将至少投资2亿美元,开发Emerald系列的电动车型。Emerald 汽车公司成立于2009年,被称为初创企业,共研发出两款电动货运厢式车,但均未投入生产,在被收购之前,该公司正面临经营困难局面。
据吉利公关总监杨学良介绍,Emerald 汽车公司规模不大,主要研发对象是轻量化、增程式电动汽车,收购后,将其研发团队和锰铜控股公司的研发团队合并在一起,从事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开发。杨学良称,收购Emerald 汽车公司的目的,在于帮助吉利提高“下一代”出租车的能力,包括电动出租车。Emerald 汽车公司看起来也很满意这桩交易,其首席执行官安迪·坦皮斯特在一份声明中称,这是个绝佳机会,借此机会,该公司可根据吉利的全球愿景扩大其车辆研发方面的工作,同时也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了保障。
机遇抑或负担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及跨国车企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扩张,中国车企反向进击欧美市场也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传统车市场上中国车企很难与老牌的跨国车企抗衡,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家的起跑线基本一致,且欧美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更高一些,这给中国车企提供了很大机遇。
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挪威、瑞典、丹麦等国家,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财政及非财政激励措施,例如现金补贴、个人所得税抵免、免交消费税、免费停车等,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府的支持提高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这直接反映在了销量上。例如,2013年美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总销量达到9.6万辆,较2012年增长81%。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为12791辆,双方差距很大。因此,在企业看来,在欧美等
新能源汽车市场相对成熟的国家,它们的机会更多。例如,万向在收购菲斯科后决定复产卡玛,而万向美国总裁倪频的说法是,该车复产后,将首先在美国和欧洲销售。
另一方面,中国车企的海外之路布满荆棘,例如,比亚迪初入美国市场时受当地企业压制,吉利耗时7年才完成锰铜控股收购工作,万向计划收购A123时遭多名美国议员抵制等。通过收购海外企业来获取技术,并迅速打入当地市场无疑是一条捷径,但能否顺利走下去还要看各个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着不慎,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也不是不可能。就像美国奥本海默基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山泉所说的那样:“中国企业走出去难度不小,国家支持力度不小,但收效甚微。国有企业由于是‘国字头’,常常受到国外抵制,很多民营企业缺乏国际视野和判断力,走出去的学费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