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物流金融生态圈纵向打造“一带一路”新渠道
2017-03-09 16:46:42
703
0
解放日报 
  虽然全球经济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但苏宁控股董事长张近东认为,应当乐观面对未来,因为中国依旧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超大型经济体,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市场。根据苏宁的实践经验,张近东认为,零售企业也应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外输出,实现中国企业从“单兵出击”到“组船出海”。同时,青年创业是激发中国经济持续活力的源泉,应把创业资源重点往实体产业、三四线城市引导,助推实体经济和不同区域城市均衡发展。

  经过多年的互联网转型,苏宁的O2O零售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由中速增长转向高速增长。2016年,苏宁完成了零售、地产、金融、文创、体育、投资六大产业布局,全面构建苏宁零售生态圈。2017年,苏宁将年度发展主题确定为“聚焦”,认为要由横向布局转为纵向深耕,集中资源和精力深耕细作,全面收获的果实。

  张近东表示,苏宁在2017年将重点聚焦四大维度。

  聚焦消费升级

  抓住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机遇

  张近东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前几年虽然消费增长很快,但很多制造商、零售商等实体企业发现,辛辛苦苦忙了一年,最终收获不多,很多甚至在“赔本赚吆喝”。究其原因,来自于市场无序竞争导致的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

  但是伴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升级,品质生活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这将会给企业带来大量的市场增量。来自苏宁平台的数据显示,目前增速最快的产品是智能化产品、大健康品类和中高端商品,包括智能电视、对开门冰箱、空气净化器、海外商品等,而增速最快的市场在三四线及农村市场。“这些都说明,消费升级已经全面来临,品质体验、品牌消费正逐渐成为主流。”张近东说。为此,苏宁将围绕用户需求,向供应商开放大数据反向定制,推动供给侧改革,推出一系列的品质商品和服务,强化苏宁品质生活引领者的形象。

  张近东还指出,消费升级不仅在实体商品领域,在内容商品方面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特别是文体消费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从电影、体育市场的火热程度就能看出来”。有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2025年将突破5万亿元。因此,在“引领产业生态,共创品质生活”使命指引下,苏宁体育围绕零售发展,在体育产业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布局,包括近期先后拿下亚冠和中超的新媒体独家版权。张近东解释,这一布局“不仅仅是苏宁助力中国足球发展壮大的情怀,也是为了进一步的丰富苏宁旗下的内容产品,借助巨大的流量和球迷的高黏性,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完善苏宁大生态圈。”

  聚焦O2O融合

  不断推进业态创新,提升零售效率

  2016年至今,越来越多的线上企业在往线下走,线下零售商纷纷拥抱线上,这意味着线上线下融合的O2O零售模式已经到了全面凸显的时候。

  对于线上线下的发展趋势,苏宁恐怕最有发言权:自2009年开始,苏宁就开始了O2O布局,即便在外界忙于争论电子商务和实体零售谁能胜出时,苏宁也始终坚持O2O战略,默默探索自己的互联网零售模式;当人们兴高采烈、盲目地以为“新零售”会取代电子商务时,苏宁仍旧坚信互联网零售、物联网服务的发展前景。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张近东解释,是因为“苏宁的互联网零售从变革的第一天起,就坚持零售并不存在线上线下之分,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最终必然会像阳光和水一样成为行业的标配,线上线下融合是大势所趋。”

  数据显示,苏宁的O2O战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2016年,苏宁线上业务增长60.14%,连锁店坪效同比提升19.49%,线上线下双渠道协同优势正在凸显。

  而且与很多电商企业或电商平台纷纷布局线下不同,苏宁O2O的最大优势是强调线下零售的互联网化。张近东透露,2017年,苏宁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将重点围绕互联网品牌、中高端产品,打造中国最大的“品质生活体验基地”,让苏宁云店成为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在农村市场,苏宁将推出“千店计划”,计划年内在农村市场开设3000家苏宁易购直营店,加速品质生活向田间村头覆盖;与此同时,苏宁将进一步推动更多新业态落地,包括提供社区便利服务的苏宁小店、专注于垂直类目经营的苏宁超市店和饥饿苏宁母婴店等。张近东表示,这些互联网零售新业态都将在2017年形成加速落地、规模化运营的新局面,“这也就意味着,在苏宁的零售集群里,每一款产品,每一个用户群体,每一个市场都有差异化的渠道与之对应。”

  聚焦零售CPU能力建设

  进一步扩大苏宁的盈利能力

  2月底,苏宁在南京举办了家电3C全球峰会。会上,张近东提出全面启动苏宁零售生态的开放战略,其中的核心就是苏宁零售CPU能力的全面开放。

  什么是“零售CPU”?张近东解释,是指全面发挥苏宁贯通线上线下的大数据服务能力,指导经营和生产,全面提升经营效率,使苏宁真正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把利器。

  在金融方面,苏宁去年的交易规模已接近5000亿元,而伴随苏宁银行业务的开展,苏宁为金融制定了万亿规模的年度目标。同时,苏宁物流共为2000多家合作伙伴提供包括仓储、干线运输、快递在内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大大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数据显示,2016年苏宁零售、物流、金融三大业务单元核心能力凸显,社会化物流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比增速达到321%;苏宁金融业务交易总额增长率超过150%,利润保持稳步增长。

  聚焦生态开放

  助推社会转型升级,服务民生

  互联网时代,跨界和共享成为时代主流。张近东指出:“一家企业的实力不在乎自身拥有多少,而在乎能链接多少的资源,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和价值。”所以,目前在苏宁的生态圈中,已经有超过10万家合作伙伴。苏宁的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去年,苏宁小贷为近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570多亿元贷款,苏宁众筹为大量创业企业筹集资金近15亿元。此外,苏宁还将产业资源积极投入参与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基金会和工商联组织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落地“销售在当地、纳税在当地、服务在当地、就业在当地、造富在当地”的农村电商“五当模式”,为2万多种农村产品搭建进城通路。截至目前,苏宁已在农村建设2000多家苏宁易购服务站,在苏宁网上平台上线400多家地方特色馆,惠及3亿多农民。

  张近东认为,互联网时代经历了前几年的风起云涌,创造出一个个风口,如今风口已过、大潮退出,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持续奋进、聚焦专注的企业才能不断给市场带来惊喜,并成为行业的发展标杆。

  布局“苏宁青创园”支持实体产业创新

  用“互联网创业”标签如今的时代毫不为过。有统计显示,去年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登记企业增速63.9%; 同时,“互联网+”领域获得全国50%以上的创投资金和70%以上的天使投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创业已成为最热门的创业方向。

  不过近一年来,“资本寒冬”的说法也开始在创业者之间传递。市场长期过于乐观,泡沫在无形中不断涌出,需要通过“资本寒冬”挤一挤。

  “寒冬”之下,创业者就真的没有机会了吗?在张近东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眼下的创业资源并不均衡,创业者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创业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互联网领域的创业项目层出不穷,实体产业的创业项目寥寥无几。所以,苏宁通过“青创园”等布局,希望整合集团的现有资源,既激发三四线城市的“双创”热情,又为有志于实体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信心。

  向三四线城市倾斜资源

  近年来,由于创业资源多向一二线城市倾斜,创业资源分布不均,大多数青年创业群体选择扎堆在一二线市场,造成同质化高、成功率低的问题。而三四线城市市场空间大,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制约了双创项目的发展,导致创业项目少,创新动力不足。

  针对这样的现状,张近东建议为青创企业“量身定制”专项扶植政策,将创业资源向三四线城市进行倾斜:“围绕政策引导、软硬件提供、社会资金支持以及市场拓展等形成面向三四线城市的专项扶持政策,打造三四线城市创业创新发展的新优势。”

  张近东还指出,在实际创新创业潮中,存在创业项目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而且部分青年创业者由于年龄小、缺少经验,在选择创业的过程中往往聚焦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怀有投机心理,缺乏持续的耐心和毅力,更倾向于做互联网虚拟经济,扎根实业创业热情不高。数据显示,近年来资本大量涌入O2O,引发了持续投资和创业热潮,但仅仅一年多,就有超过120家涵盖外卖餐饮、社区服务、教育等代表性O2O创业项目进入死亡名单。

  实体创业领域尽管创新难度大、见效慢,但更有利于经济转型发展。所以张近东建议,“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引导,优化软硬件服务能力,避免创业资金过于集中在虚拟经济,充分调动和激发青年创业者在各行各业的创业活力。”对于具有引领性的创新项目,尤其是涉及产品、服务等领域的重点项目,他建议不仅要加大资金扶持的力度,还要将其打造成为政企采购的优先招标对象,推动重点创业项目的发展和凸显。

  青创训练营助力梦想

  作为“双创”实践者,苏宁通过青创训练营的方式,希望唤起更多城市、更多年轻人的“双创”热情。

  据了解,由苏宁文创集团着力打造的苏宁青创训练营,将整合苏宁六大产业资源,将苏宁20多年来积累的用户、数据、资金各项资源,线上线下、物流、金融各个平台,以及六大产业构建的大消费、大服务生态体系向全社会开放,将苏宁资源与全社会共享,鼓励、扶持中小创业公司,并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布局,连接多方合作机构。

  具体来说,苏宁青创训练营包含了苏宁青创园、苏宁青创基金、苏宁众筹平台、青创支持计划等在内的一整套创业生态服务体系,链接多家天使投资机构、孵化器运营机构、南京大学、地方政府等合作方成立青创战略联盟,三个层级共同推进,全方位布局创业生态圈,为创业创新的年轻人,提供一个从创业到生活、从资金支持到全流程配套服务、从线下到线上、从境内到境外完全开放的平台。

  其中,集工作、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创客空间“苏宁青创园”即将落地。根据规划,苏宁青创园占地8915平米,将打造成中国华东区配套最为完备的实用型创业园区。园区划分综合办公区、配套服务区、休闲娱乐区、成果展示区等多个承载不同功能的区域,可容纳创业项目约60家,拥有录音棚、直播间、录影棚、咖啡、餐饮、会议室等配套、提供法务、财务、融资、导师等相关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提供全方位增值服务。

  苏宁方面还透露,青创园将对创业项目进行层层筛选,为每个优质创业团队提供价值100万元的资源,并通过以资源换股权的形式,为优质团队提供各类扶持资源以及为期六个月的苏宁青创学院的孵化培训。

  政企共建社会化数据体系

  伴随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国已经进入数据驱动的新时代,数据、数字和人力、物力、货币、能源一样,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但是尽管如此,仍有大量数据还沉睡在政府、企业、个人手中,数据的共享、开放和应用程度还远远不够。

  在苏宁旗下的各种平台上,也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源。怎样利用这些数据?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给出两个关键词:开放、共享。他建议,应当成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顶层设计,引导全社会实现数据开放共享,并完善管理环节,实现数据价值挖掘与信息保护的健全机制,在大数据时代的国际竞逐中占领制高点。

  目前,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政府和企业间各自拥有的数据资源缺乏整合与联通,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现象仍然严重。这一现状导致数据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企业在数据信息获取和使用上成本高昂。例如,仅小额信贷发放过程中的身份验证环节,很多企业每年就要花费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费用。

  对此,张近东建议,政府作为数据开放共享的主体,引导企业接入大数据平台,从制度层面,规范数据的采集、加工、流通和应用等全链条,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通过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提高全社会数据的利用效率,让企业更好地实践用数据服务大众。

  同时,可以进一步鼓励基于数据开发的大众创业,引导开放数据应用为社会民生服务,形成应用数据大众创业的局面。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不仅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兴产业,更是当前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开放、共享数据的同时,张近东也提醒,应当构建防护技术体系,加重信息泄露行为处罚力度。

  去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数据报告显示,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伴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用户数据泄露现象进一步恶化,个人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基于此,张近东认为,要进一步制定数据开放共享配套法规、安全配套标准,构建防护技术体系,确保数据安全。根据不同企业等级,制定相应法规、管理条例,强制要求相应等级企业参照国家相应标准,采取符合其等级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并保证其在信息保护方面的经费投入与其信息数量、敏感度匹配。

点赞
收藏
下一篇
2017-03-09 16: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