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沸沸扬扬的传闻终于浮出真相。3月2日,京东集团2016年年报的公布,京东集团签署了关于重组京东金融的最终协议,依照协议通俗来讲就是,京东集团出让了其持有的京东金融股份(68.6%),将不拥有京东金融的法律所有权或有效控制权,换来的是新投资者购买股份所付出的143亿元现金和京东金融未来盈利后40%的利润分配。
也就是说,京东金融其实并没有新一轮再融资,而从京东集团拆分出来,变成了一家纯内资公司。至于外界对京东金融的估值,市场上众说纷纭,但长远来看,估值超千亿这个判断不为过。去年京东金融全年交易额破万亿,成立三年以来,每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20%,一家缺乏金融牌照的公司能持续增长,并且被投资人普遍看好,这只能说明它在走一条前无古人的路。
“吃老本”VS“开放”京东金融走出自己的路子
外界认为,京东金融是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依托京东集团的资源,对企业和消费者金融的布局顺理成章,这比很多白手起家的公司幸运得多,不过也正因如此,对京东金融的质疑声无非也就是“吃老本”,“断奶”后金融业务拓展能力有限,说到底似乎是手上金融牌照太少。
这几年,京东金融用户规模扩张大部分来自于京东商城资源的高度转化,供应链金融业务围绕京东商城上下游企业、消费金融业务围绕京东商城的用户,乍一看,京东金融的业务拓展、资源拓展始终无法脱离母体。但仔细捉摸,其实并非这么简单。
京东金融在2014年2月第一个做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一开始的确是给京东商城的用户购物时提供方便,但后来“白条”不仅仅局限于商城使用了,而是在租房、旅游、教育培训、装修等领域都能使用,成为一种信用支付工具,从赊销走向个人信用贷款的模式,那么其资源流量就并非还是集中在京东商城内了。除此之外,京东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走的更近”,比如合作联名信用卡“小白卡”,现金贷款产品“金条”的资金端都开放给银行一起做。
老实说,做金融业务最怕的就是用户脱媒,更不用说共享用户。这几年,银行拼命地转型,做互联网模式,也无非是想留住用户守住地盘。但是,京东金融不一样,它实践了一项业务后,就开放给传统金融机构了,无论是用户、风控还是资金端,统统都开放了。
今年1月,京东金融还和银联达成了战略协议,包括八项内容,让人印象深刻的几项是,共同制定银联品牌联名卡标准,未来京东金融为银联发卡银行提供风控、用户运营等技术方面提供支持,另外,在支付领域“玩一点名堂出来”,闪付、二维码支付等新技术手段可能都会尝试。
试想,如果京东金融只是一家纯粹的金融公司,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地和这么多金融机构玩在一起呢?看看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就知道,曾经支付宝和建行、工行在备付金方面一场恶战,后又与银联撕,理财领域正面抗衡传统银行,所以,金融公司的路子通常都是和金融机构“相煎何太急”。相比之下,京东金融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走科技和技术输出的路子。与其说京东金融是在“吃老本”,不如说是在京东体系内练兵,练的也正是风控技术和数据模型能力。
三年亏损VS三年技术投资 旁人看不懂的买卖
这三年里,外界总是在嘲笑京东金融亏损,但是,仔细翻一翻新闻报道就会发现,京东金融在数据技术和运用上做了大量的投入,把钱砸向了数据技术领域,包括投资ZestFinance、聚合数据、数库等业内顶级的数据技术公司,在数据收集、数据模型分析、数据应用方面取长补短。从京东金融的人员构架上看,三分之一的员工是风控和模型技术人员。
其实,风控对于金融业务来说的确是命门,也是门学问。按照传统金融模式下的风控,大量的人工审批十分耗费时间和人力成本,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现在很多金融机构也尝试着去改变风控模式,比如搭建电商,让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但这么几年下来看,传统银行做电商终归是很难的事。京东金融不同,京东电商有超过2亿的活跃用户,有几十万家合作企业,丰富的数据资源是一座“富矿”,京东金融要干的事就是从“富矿”中炼出钻石,从根本上运用数据技术和科技能力去实践新的金融风控模式。
后来,看到的是,京东金融做金融业务,贷款端没有一个人工审批,在这种情况下,坏账率远低于金融行业平均水平。这就是说明,前期数据风控的实践是有效的。在消费金融领域,京东金融搭建了一整套风控模型体系,包含上百类的模型,其中,风控模型主要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新型算法技术集成,模型变量超过3万多个维度。最终,京东金融运用这些技术,为近2亿个用户完成了信用评分。
在企业金融领域,同样如此,保理业务“京保贝”、动产融资都能够在风控模型体系下做到在线实时授信、动态调整额度。2015年5月5日,京东金融集团下全资子公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证”,即“企业征信牌照”,此后,京东金融的企业征信业成为了一个开放的服务平台,为第三方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和决策分析,并且可以提供身份管理服务、欺诈保护、信贷监控、投资风险评估、信用动态监管、收益预测分析和财务状况等多项垂直市场解决方案。
其实,这种数据技术和风控的实践,在资本市场中也能有所反应,比如,京东金融率先实践了消费金融“白条ABS”,企业金融保理业务的“保理ABS”,这些资产证券化产品之所以能够颇具优势的价格发行,就是因为机构投资者认可这些资产的质量,认为物有所值,愿意花钱买。京东金融在资本市场的自我造血能力十分强劲,最近,“白条”还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ABN,一不小心又成了第一个将消费金融资产登陆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实践者。
所以,将钱砸向数据技术,在数据风控体系上做大量的投入,虽然投入大而回报周期长,但不是徒劳无功的事。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京东集团做电商,自建物流体系也是类似的打法,投入大而回报周期长,但最终形成了强大的商业壁垒。
金控集团VS金融科技金融牌照并非绊脚石
人们看到的是,但凡介入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巨头们几乎都在疯狂地拿金融牌照,阿里旗下有银行牌照(网商银行)、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宝)、个人征信牌照(芝麻信用)、小贷牌照(蚂蚁微贷),同时,阿里还控股了天弘基金从而将基金业务收入囊中、控股了瑞东集团从而进军券商业务,以及成立了融资担保公司、发起成立了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腾讯旗下的金融牌照也不少,包括银行牌照(微众银行)、第三方支付牌照(财付通)、个人征信牌照(腾讯征信),以及参股了富途证券和华泰证券。
的确,牌照对于做金融业务是必要的,阿里也在这几年搭建了一个金控集团帝国。但是,对于埋头做技术的京东金融来说,“唯牌照论”在它身上并不适用,外界诟病其无金融牌照,其实是看不懂这家公司想要走的路,因为前无古人。
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早就说过,“中国金融市场并不缺一家金融机构,缺的是既能够给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同时又能给他们带来收入的、服务于金融行业的公司。京东金融致力于提供菜单式的嵌入式的基础设施,为广大的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对于金融牌照,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在2017年集团年会上透露,京东金融未来将会进入证券、征信,包括银行,总有一天京东金融会申请自己的银行,或者控股一个银行,这样能够为用户提供全金融的服务,同时,也可能会以投资购买的方式进入保险行业。
归根结底,京东金融并不是一家金控公司,这家以做技术为本的金融科技公司,即便选择拿金融牌照,也无非是为了让数据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充分运用,以及保障自己业务的合规。最终,这些实践成果迟早也都是要开放出去的。所以,再去谈金融牌照是不是绊脚石这个问题,就显得太狭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