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莠不分的P2P遭遇淘汰赛之后,互联网理财才至中局,接棒的是互联网巨头,还有向互金领域延伸的传统金融机构。根据预测,整个资管理财大市场到2020年有望达到200万亿,那么,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到底如何分食这块市场?且看笔者一一分析:
首先,BAT三家,对理财业务的布局、重视程度不一样。
资产有两大去处,要么去消费,要么去投资理财,在蚂蚁金服,前者对应的是支付宝,后者对应的就是理财平台蚂蚁聚宝。理财业务未来将成为蚂蚁金服的半壁江山,没有理财业务的蚂蚁金服,体系就不完整。
再来看百度,2015年年底,百度金融板块独立之后,被百度视为下一张业务王牌,帮助百度摆脱对单一搜索业务的过度依赖。总之,金融是蚂蚁和百度金融的主干业务,而理财业务必然是主力而非候补。
BAT三家中,对理财业务重视程度最低的,反而是腾讯系。对于腾讯来说,理财通是微信庞大生态体系的一部分,腾讯并没有把理财业务提到能够独当一面的战略高度,作为生态体系的补充,其前提就是不能对微信用户造成打扰,因此,理财通在微信上的入口极深,并未很好地承接微信庞大的用户红利。
有趣的是,BAT三家,目标客户也有明显区隔。
蚂蚁金服的定位是普惠金融,对目标用户追求的是全覆盖。而且,蚂蚁聚宝承接的是支付宝的账户红利,支付宝的4.5亿用户,都是聚宝的潜在用户。蚂蚁的用户以小白为主,官方数据显示,蚂蚁聚宝单笔投资金额1000元及以下的用户占比高达71%。当然,蚂蚁金服的野心也不止于小白用户,聚宝的投资者教育,做的就是合格投资者养成计划,提高其理财专业度和风险承受能力。
而腾讯系的理财通背靠微信这棵大树,在消费领域,以小额支付为主,而在理财端,也是普惠的角度,小额起步。
因此,腾讯和蚂蚁聚宝的用户定位其实比较类似,追求的都是用户的规模优势。
百度理财的主流用户却是新中产阶级。根据百度副总裁张旭阳的设想,百度理财未来的目标客户群体是可投资资产在10万-100万之间的群体,其可投资资产额度不是私人银行的合格客户,其需要没有在传统金融机构那里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这些用户也并非一穷二白。
其实,百度聚焦于新中产,也是因为百度过去并未积累很多像支付宝和微信之类庞大的强账户体系,在用户规模上并无明显优势,因此,提高单个用户的平均投资净值,就是赶超的必然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张旭阳划定的另一用户群体,则是企业客户。据说,百度企业版理财将很快正式推向市场,更多先是为百度生态圈内部的客户做信息、财富管理。BAT中,腾讯的生意是2C为主,而百度和阿里的主营收入,其实都由B端来贡献,因此,百度做企业理财,也算是基因使然,当然,规模能做多大,还得另说。
最后,从长板和痛点来看,BAT三大门派中,要说做金融做理财的既有优势,最大的无疑是蚂蚁金服,4.5亿支付宝账户的优势,传承给了蚂蚁聚宝,而且支付宝本来就是真金白银的金融账户,含金量远远高于腾讯的社交账户微信和QQ。
从用户账户规模上来说,百度理财没有优势,百度通过旗下的糯米、地图、百度钱包等业务,以及未来的百信银行和百安保险等,能够积累其相当数量的账户,但是数量级别难以匹敌微信和支付宝。
那么百度理财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是技术优势。其实,百度并不缺流量和数据,而要把这一看似离散的碎片化的优势,转化为金融账户,需要的就是技术。
百度理财依托“百度大脑”,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根据用户的行为轨迹帮助用户追踪、监控风险,提供“千人千面”的定制化财富管理服务。
其实,蚂蚁聚宝和腾讯理财通的主流客户——投资额度在1000元以下的小白客户,不太需要“千人千面”,因为他们可支配的理财额度有限,资产配置相对简单,可能就是活期低风险的货币基金产品,比如余额宝。而真正需要个性化理财配置的其实就是那些投资额在10万-100万之间的中端客户。
如果说P2P激发了网民理财的热情,而随后的数千家P2P倒闭或者跑路现象,则给理财小白们上了一起风险教育课,而刚刚入场的BAT以及向互联网金融业务延伸的传统银行机构,才是互联网金融的主力部队。与其说这是BAT之间的竞争,不如说BAT在和传统金融机构争夺200万亿资管市场的蛋糕。而包括张旭阳、黄浩等在内的银行高管纷纷奔向BAT, 显然,他们认为风口在后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