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交通运输部下发了《2003-2013全国农村公路统计手册》(简称《统计手册》),全面反映了十年来全国农村公路发展的巨大变化和成就,通过数据的对比,反映了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农村公路的发展水平和差异。
《统计手册》显示,十年来,我国
农村公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十年来,国家累计投入车购税资金超过32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1961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310万公里。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从271.8万公里增加到378.5万公里,增长了39.2%;等级公路里程从142.5万公里增加到321.2万公里,增长了125.4%;等外公路里程从129.3万公里减少到57.3万公里,降低了55.7%;路面铺装里程从61.8万公里增加到244.5万公里,增长了295.6%;铺装率从22.7%增加到64.6%;未铺装路面里程从210万公里减少到134万公里,降低了36.2%;乡镇通达率从99.57%增长到99.97%,通畅率从77.86%增长到97.81%;建制村通达率从91.89%增长到99.70%,通畅率由50.50%增长到89%。
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37709个乡镇中,仅有10个未通公路,638155个建制村中,仅有l892个未通公路。道路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群众由走得了到走得好,交通出行更为方便快捷。
《统计手册》中有两项重量级的数据,直接反映了
农村公路发展质量的提升。一是十年来农村公路等级公路比例的提升,二是路面铺装率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2003年等级公路比例是70.5%,2013年增加到93.3%;中部地区2003年等级公路比例是54.9%,2013年增加到87.2%;西部地区2003年等级公路比例是39.6%,2013年增加到77.1%。就发展速度而言,西部地区在农村公路等级公路增长方面的速度是最快的。而东部地区十年来等级公路发展整体水平仍处于领先。
同样发展趋势显示在农村公路铺装率的统计数据方面。东部地区2003年的农村公路铺装率是41.7%,2013年增加到82.9%。中部地区2003年的农村公路铺装率是23.5%,2013年增加到72.6%;西部地区2003年的农村公路铺装率是10.7%,2013年增加到45.2%。
从东中西部地区对比的角度,《统计手册》表明,十年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在等级公路里程和铺装里程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总量和比例居前的仍为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仍处于落后位置。这表明,农村公路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随着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以及近两年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发展质量得到了迅速提升。
根据《统计手册》,2003到2013年,东部地区农村公路等级公路的总里程从500704公里增加到973277公里,等级公路比例从70.5%增加到93.3%;铺装路面里程从296223公里增加到864596公里,铺装率从41.7%增加到82.9%。
截至2013年年底,天津、上海的等级公路比例都达100%,山东、北京、海南、浙江、河北、江苏、广东的等级公路比例都在90%以上。
高的等级公路比例及铺装率背后反映的是,东部地区农村公路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努力打造农村公路2.0升级版,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以天津市为例,《统计手册》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天津市农村公路等级公路比例、乡镇通畅率、建制村通畅率都达到了100%。
路网畅通之后,天津市将农村公路发展的重心放在了优化路网结构,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上。据悉,围绕城镇体系建设进程,天津市正在加快通中心镇、通一般镇、通中心村农村公路的改造力度,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均得以明显提高。
浙江省的农村公路建设同样走在了全国前列。《统计手册》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浙江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04150公里,等级公路比例达到96.79%。2013年,浙江省农村公路小修保养、大中修投资289343万元,每公里小修保养、大中修投资2.778万元,分别居东部地区第4和第5位。
据记者了解,从2003年到2013年,浙江省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69亿元,新改建通乡、通村及农村联网公路9万公里。2009年,浙江还提出构建农村公路网、安全保障网、养护管理网、运输服务网“四张网”,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目标。目前,浙江省80%以上的村民15分钟之内可到达乘车点,惠及全省近3万个建制村3500多万名农民兄弟。
中部地区:提档升级服务城乡
十年来,中部地区的农村公路发展,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中部地区整体农村公路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统计手册》,从2003到2013年,中部地区农村公路等级公路的总里程从462268公里增加到l083506公里,等级公路比例从54.9%增加到87.2%;铺装路面里程从197668公里增加到90287l公里,铺装率从23.5%增加到72.6%。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3年年底,山西、安徽、湖北、吉林的等级公路比例都在90%以上。
数字表明,中部地区在逐步完善路网的同时,对农村公路建设改造进行提档升级,不断满足中部城乡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
以山西为例,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山西省农村公路的等级公路比例和路面铺装率均居中部省区第一,但仍面临着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的任务。
2001至2013年的13年间,山西全省投资420余亿元,修建农村公路、农村街巷硬化工程30余万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交通“三个全覆盖”:2010年年底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全覆盖”,2012年年底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街巷硬化“全覆盖”。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山西省的农村公路建设依然存在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路网结构不合理、技术等级偏差、安保设施不完善以及部分公路“油返砂”、“通返不通”等问题日益凸显。
据记者了解,随着山西省
农村公路“通达”、“通畅”的全面实现,农村公路发展从以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方式向以质量、安全和效益为主的发展方式上来。结合山西省“十二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山西省交通运输厅认真审视农村路网布局,综合考虑农村公路发展与村镇行政区划调整、扶贫搬迁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相协调,提高通畅率,打通断头路,加大连通度。
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奔小康
和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农村公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等级公路里程增长速度和铺装路面里程增长速度均超过了东部和中部地区。
根据《统计手册》,从2003到2013年,西部地区农村公路等级公路的总里程从462115公里增加到1155432公里,等级公路比例从39.6%增加到77.1%;铺装路面里程从124309公里增加到677734公里,铺装率从10.7%增加到45.2%。
截至2013年年底,宁夏和内蒙古的等级公路比例分别达到了99.06%和91.14%,陕西、广西、四川的等级公路比例都在80%以上。
借鉴东中部的农村公路发展经验,依靠国家强有力的支持政策,西部地区的农村公路发展表现出了后发优势,为农民兄弟奔小康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和保障。
以内蒙古为例,《统计手册》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内蒙古农村牧区公路里程达到13.7万公里,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82%,乡镇通畅率达到98%。
农村牧区交通的发展,直接改善了农牧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条件,方便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同时,农村的农畜产品和土特产品可以运得更快、销得更远,从而促进农牧业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升级,为农牧民增收创造了条件。2000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050元,2013年达到了8596元。
同时,农村牧区公路交通发展还促进和加快了当地的城镇化进程,提升城市功能及人口吸纳能力。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2000年降低了16.5个百分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的持续推进,交通扶贫的重点之一是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在甘肃,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县(市、区)分属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区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地区几乎覆盖了所有市(州),脱贫致富奔小康是甘肃全省人民最大的梦想。可以说,农村公路发展是甘肃交通扶贫攻坚规划大盘子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3年以来,甘肃全省上下深入实施扶贫攻坚行动,坚持不懈地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重点推进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根据《统计手册》,截至2013年年底,甘肃省
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6563公里,乡镇通畅率98%,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1%。甘肃省9700多个建制村的近900万名群众走上了沥青(水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