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为汽车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
2015-12-08 09:15:00
830
0
中国汽车报网 邬启斌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APEC会议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增长新方式,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还不够,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侧改革”成为近期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中,“供给侧改革”频频亮相。

  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全新经济增长方式的开启,从原来经济增长依赖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和货币及财政政策等方式,转而向供给侧要动力。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进入增速放缓“新常态”下的汽车业,也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供给侧改革”将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现在传统制造业面临很大的困难,发展受到了制约。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经济新常态是考虑任何工作逻辑的起点,要从大逻辑出发,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空间。各行各业的装备需求,人民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民生需求,很多需求还没有满足,供给和消费有不配套的现象。消费不旺仅是表象,供需不匹配才是本质,所以在供给侧要发生改变。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邹平座认为,制造业是国家的脊梁,国家在这一时期提出“供给侧改革”,实际就是对制造业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要求。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制造业中重要的一环,“供给侧改革”对汽车业而言同样意义深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指出,“供给侧改革”为汽车产业从大到强、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转型调结构以释放新的发展活力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需求刺激效果甚微,从供给侧着手改革释放更多活力是正确的发展定位。同样,汽车产业需求端热力减退也证明了汽车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内汽车厂商纷纷推出“官降”策略应对新车产销的微增长,然而市场却没有给出相应反馈;海外市场的表现也不理想,在2012年出口达到了105万辆后,中国汽车出口连续两年销量出现下降。今年1~10月份,我国汽车出口60.8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17.5%。

  有分析指出,消费端热度下降的本质还在于供需的错配,供给端更需进行合理调整,以提供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海峰介绍,中国制造业就规模和总量而言,已居世界第一,但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中高端购买力的持续外流,这一方面折射出我国民众消费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消费升级”要求。

  这一现象同样出现于汽车产业。付于武建议,我国汽车产业在“供给侧改革”中,要坚定不移地进行结构调整,生产满足严苛法规要求的产品;追求新技术的制高点,打造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产、学、研、用和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十三五”期间要涌现一批有核心技术、有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改变国际零部件巨头“独霸”中国的尴尬局面。“这需要汽车产业静下心来、耐住寂寞,深化结构调整,参与国际竞争。虽然这个转变不比年产销达到2300万辆容易,但站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大家都亟待突破的‘窗口’前,机会是均等的。我国汽车产业不抓紧调整自身步伐,很可能错失这一历史机遇期。”付于武表示。

  ■汽车业需建立质量至上发展观

  深化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多位业内专家认为,汽车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最重要的是实现质量的提升,构建核心竞争力。

  在付于武看来,我国已经成为具有2300万辆规模的世界第一大新车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龙头战略地位。这个时候还在讨论要不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经没有意义。面对如今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新能源、智能网联的蓬勃发展,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建立质量至上的发展观,才是汽车人应该考虑的战略性命题。

  赵华林同样认为,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能源压力和环境压力。原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已刻不容缓。汽车产业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才是未来发展趋势。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