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主要模式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15-11-24 10:31:00
984
0
第一物流网 姚良
  第一物流全媒体报道: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针对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进行的融资,是商业银行站在整条供应链的角度,结合企业上下游的动产情况,为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制造和商品销售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融资、担保、结算、风险规避等各金融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在供应链金融的基础上,银行可以根据客户所处的行业以及融资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系统地提供创新性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以适应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以借款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合同作为基础,借款企业作为核心大企业的供应商,向核心企业提供产品或存货融资模式是指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的模式,存货融资业务不同于传统银行贷款集中在不动产抵押或第三方信誉担保的模式,该业务专门针对企业根据自身经营项目采用动产质押的模式获得银行贷款。

  简单来说,存货融资是指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涵盖中小企业信用的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综合服务平台。存货融资运作的基本原理是:生产企业先以其库存的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质押物,并据此获得银行贷款,然后通过完成生产销售或质押产品销售实现分阶段还款。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提供质押物品的保管、价值评估、去向监管和信用担保等服务架起银企间资金融通的桥梁。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企业向银行申请融资用来支付预付账款的行为被称为预付账款融资。在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通常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才能够获得持续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商品等。如果企业短期资金周转存在困难,可以引入保兑仓业务对其预付账款进行融资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保兑仓业务,是在供应商(以下称卖方)承诺回购的条件下,融资企业(以下称买方)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作为质押的贷款额度,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作为条件的融资业务。保兑仓业务能够促进供应商实现批量销售,协助融资企业完成杠杆采购,给银行带来了新增客户和综合收益,从而实现多方共赢。保兑仓业务是供应链下银行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而设计的一种融资产品,银行对其操作环节设计严密,风险可控。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准入门槛: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可以适当淡化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和贷款准入控制,其关注的重心是每笔具体的业务交易。在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申贷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通过资金的封闭式运作,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贷款风险,从而使一些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凭借真实交易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贷款,适合中小企业资信普遍偏低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资金需求。

  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拓宽了可选择客户的范围:

  银行通过对物权单据的控制和融资款项的封闭运作,实施资金流和物流的双向控制,使风险监控直接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环节,有利于对风险的动态把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银行授信与融资主体风险的隔离。

  增强了中小企业的还款意愿: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银行将核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捆绑,核心大企业常常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负有连带责任。因此,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就会影响到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关系,影响其在供应链中的信誉度,不利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甚至威胁到中小企业的生存。

  规避了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有长期的贸易往来关系,不仅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能力、信用状况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而且通过订单和销售渠道选择控制着中小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银行借助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了解和对中小企业未来还款能力的评价,通过核心企业的担保将对中小企业的授信转化为对核心企业的授信。

  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变革

  对营销管理的变革:批量营销成为主流营销方式。相对于以往商业银行的大客户战略和针对单一客户的营销模式,供应链金融更加注重围绕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全方位地为链条上各节点的参与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供应链金融也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换成链条上众多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

  专业营销在行业内迅速开展。就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的领先商业银行而言,其业务主要集中在汽车、煤炭、医药、家电、化工、有色、快消品等产业链较为完整、业态秩序良好、核心企业管理水平较高的行业。银行通过设立专门的行业营销团队,配备行业产品经理和风险经理,制定专门的行业营销方案,甚至开发专门的业务系统,打造自身专业性和核心竞争力,以适应行业生态和生意模式的变化。

  混合营销成为银行的必然选择。由于供应链金融覆盖了贸易链、产业链的全过程,因此决定了商业银行仅仅提供应收、存货与预付类的基础供应链金融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通过以供应链金融为基础核心的交易机会为切入点,为企业提供“传统授信产品+供应链金融方案+现金管理服务+国际贸易融资服务+投行产品”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充分体现商业银行灵活运用本外币、内外贸、离在岸、投商行等多种产品进行混合营销的能力。

  对风险管理的变革:过程风险开始受到重视。实务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授信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与过程风险。银行则习惯于将关注点高度集中在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上,对过程风险重视不足。而供应链金融具有显著的过程控制环节,过程风险涵盖了风险迁移、方案设计、中台管控、业务预警等过程环节,比如应收账款回款管理、货物流转频率监控、商品价格波动盯市制度等均属于典型的过程管理。

  异地授信管理面临改变。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得以跳出单个异地客户的局限,可以站在产业供应链的高度上,面向所有供应链上的成员提供融资安排。这一模式突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异地授信管理理念,使得单个异地客户的不可控风险转换成全链条融资统筹安排和信用捆绑的可控风险,并对商业银行现行的异地授信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对客户管理的变革:目标客户特征趋向清晰。供应链金融的目标客户定位较为清晰,包括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乃至终端用户构成的网链客户。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都是依托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由商业银行给予链条上的整体授信安排,相互之间有着很强的互为性与关联度,使得商业银行无需对链条上的企业再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层与分类,在确定目标行业后,行业内的目标客户特点较为清晰。

  第三方客户渠道体现价值。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过程中,物流企业、监管方、港口、交易市场与电商平台作为业务合作第三方,构成了供应链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不仅可以从第三方客户中获取关于货物监管、价格咨询、物流状况、商流查询等方面的信息,更关键的是可以借助第三方客户渠道的力量,发挥其向商业银行推荐客户、辅助银行进行风险判断以及给银行提供优质批量获客渠道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为平安银行)

本文同期刊载于11月23日《现代物流报·物流云计算》第15版
点赞
收藏
姚良
共发表1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