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辆专车上,可能有100个故事,我讲3个小故事:
一
专车新政征求意见稿出来后,我问过一个司机,他说有些司机准备不干了,新政策出来后,可能要把专车的报废期缩短到8年,都是好好的新车,帕萨特,凯美瑞,奥迪,不管以后干不干专车,一变更性质八年就废了,很亏。
“还有一些从出租车公司出来转做专车的,他们怎么办?刚过了几天没有份子钱的日子,以为不用再受压榨了,结果专车不让干了,以前的饭碗也丢了。”
二
作为乘客,我被执法人员“抓过”。刚出北京西站,约好的专车来了,司机跟我年龄差不多大,二十五六岁,新买的电动汽车,应该是第一天接活。
我刚上车,一个壮硕的男子迅速从车前窗伸进手准备拔车钥匙,司机争执了几下,在男子旁边出来的两位执法大队人员表明身份后,司机无奈交出了钥匙。他们是便衣+制服的组合,专门在火车站门口抓“黑车”。
然后便衣男子让我坐在后座别动,他自己把车开到不远处的空地上,这里已经停了七八辆被抓的专车了。
我问他为什么抓,他不屑地回答:违法呗。接着,制服人员跟上来,打开执法记录仪,拍了下我手机上的专车软件,还让我掏出身份证,把身份证和我、承认用专车的话语都录了进去。
知道啥感觉不?虽然坐黑车没有乘客什么责任,但这时候乘客毫无尊严,跟犯罪分子无差异,更别谈什么隐私了。在权力压迫下,你本来的权益没了。
你会问,怎么不说和司机是朋友呢?很悲剧的是,这车车身上喷着四个大字:XX专车。
例行手续签字完毕后,执法人员给我招来了等待旁边许久的正规出租车,我说我不坐,专车才30元,出租车得90元。然后我走了一段又叫了一辆专车。
三
我家乡在一个四线小城,钢铁是支柱产业。在北京的几个家乡小伙伴拉着我想在家乡用互联网+创业。
家乡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单一,现在绝大部分企业都是跟铁、煤相关,从而本地人的行业依赖性也增强了,这使得很多本地人都不会、不敢、更没有资源去涉足更多的行业。
我当时认为根本没基础,二线城市互联网都不发达,何况一个小小的四线城市,钢铁+传统服务的弹丸之地,大部分人在钢铁厂过着三班倒的生活,用互联网来改造什么?
直到今年9月份,几乎所有钢铁厂发不出工资了,10月份小规模的厂子宣布倒闭。大批工人失业,从20岁到50多岁的顶梁柱们,不得不去外地打工。原本的就近工作的安稳小日子,突然被打破了。留下的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
支柱产业的崩塌,可想而知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之严重。
就在9月份,这个小城开通了专车服务。不少有车的人跃跃欲试,我体验了下,用快车跟打出租车的价格差不多,虽然出租车原本也算方便,但专车优势在服务、便捷。
联想到今年一些手机代工厂的倒闭潮,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了。互联网救不了它们,但可以对实体经济做一个补充,如在衣食住行上激活优化资源,催生更多劳动岗位,专车出行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网络专车身上主要有三大问题:安全,与出租车的利益冲突,作为共享经济代表的身份意义。
关于安全
专车必须要管,必须用法律条例约束,同时给专车以身份。
专车有不少安全事件发生,出租车也并非100%安全。大多数人是好人,好人也有坏心思,在某个特定环境的诱发下变成坏人。
怎么让好人避免在特定环境变成坏人?增强约束力,提高犯罪成本,从源头打消做坏事的念头。
我认为专车新政的征求意见稿中,“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车辆和驾驶员实施许可管理”,通过行政部门和专车平台的双重监管,加强管理有可取之处。但将专车纳入出租车管理则有待商榷。
与出租车利益冲突
出租车司机钓鱼专车并殴打司机事件屡见不鲜,表面上是专车抢了出租车的饭碗。“指导意见”起草说明也指出,近两年,移动互联网快速融入出租汽车行业,在提高出行效率、便捷群众出行的同时,对传统巡游出租汽车也造成了不公平竞争,行业矛盾进一步凸显。
但是注意了,在专车出现之前,出租车就时常有罢工出现。原因自然是居高不下的份子钱。
据报道,这些份子钱60%用在车险和车辆折旧费等,剩下的40%则被公司私用了,这样混乱的使用,使出租车公司高管从中得到大量的利益,所以出租公司高管年薪达到了百万年薪。
所谓的不公平竞争其实是在出租车司机被压榨的顽疾之下,无奈的出租车司机与道路上突然出现的新角色的利益争夺。
出租车司机好比租种地主家土地的佃农,看到一帮外地人在地主的田地边上开垦了新土地,自己粮食涨势不好,不去翻土浇水或逃离地主的把控,而去责怪外地人的庄稼长势喜人。
就是说,在一个由旧矛盾引发了新矛盾的情况下,不去根除旧矛盾,反而去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新矛盾。
交通部运输服务司司长和出租车管理处处长是专车暂行办法的主要起草者和主管领导。本次指导意见对出租车份子钱依旧是轻描淡写的“鼓励协商”。
创新消除仇恨
不平等,造就仇恨;仇恨,带动进步。
仇恨由不平等而来。拿用车行业来说,出租司机是有“仇恨”的,通州、天通苑不爱拉,因为回程会空驶;
不会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心态去拉客,是因为要交高额份子钱;
基于此,乘客们对拒载的司机产生了“仇恨”;
为了消除拒载仇恨,乘客们纷纷买车,但这产生了新的仇恨:堵车。
这些“新仇、旧恨”交织与夹杂,到了一定程度,就要通过技术和创新就解决了。
滴滴打车等这些互联网+的手段都是用来消除仇恨的。本质上讲,仇恨的消除有两个办法:妥协,消灭任意一方或两方。本着积极进取的态度,我们唯有选择后者。
然而创新往往来自灰色地带,专车犹如当年的淘宝,工商部门想用传统的观念管理淘宝这个平台——商户没有工商执照,怎么能卖东西。幸好,淘宝没有被打死,现在淘宝的800万商户,解决了至少2000万人的就业。而今天专车面临的问题和淘宝是一样的。
灰色地带意味着制度的落后对管理者造成的不适应,新规里的专车纳入出租车思维,其实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复辟,是改革的绊脚石。
专车变为营运车辆后,最多八年报废,已经有司机反映考虑放弃做专车。可能有一批司机将去外地打工,舍妻弃子。
专车企业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通封闭的交通体系,将交通资源整合到一起,让许多闲置的车辆和司机资源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配,以满足动态变化的出行需求。
需要管,但不可矫枉过正。阻碍了创新,仇恨依旧,老百姓恐怕将重新回到打车难、打车贵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