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两人途径杭甬高速余姚市陆埠段时,将车子停在了路边匝道,取出藏在车门夹缝中的冰毒,并由张某携带冰毒翻越高速围栏,乘上了前来接应的韩某的汽车。李某则继续驾驶汽车,一直到余姚道口,才下了高速,绕回余姚。随后,在张某的授意下,韩某将8公斤毒品分别藏在两个密码箱内发往营口,而李某也连夜乘飞机赶回去接货。
截至此时,虽然张某绕过了重重关卡回到余姚,但他也被迫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其上下游利益链条以及组织内部关系网已经彻底暴露在公安机关面前,“裸奔”的他再也无法像之前那样金蝉脱壳、逃出生天了。
攻克机关重重的“堡垒”
正当民警全力追击发往营口的毒品时,另一个“慕名而来”的买家杭州人朱某也进入了警方的视线。他揣着12万现金来到余姚,通过微信联系张某购买毒品。张某则指示朱某从余姚市西站打的往河姆渡镇方向开,并随机指定途中一公交车站完成了交易,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钟。
这一次警方并没有急于开展抓捕,而是调整了打击模式,采取“控制下交付”的策略,在双方交易完成后,继续对朱某的行踪进行锁定,并在其当晚入住的上虞市某宾馆内将其抓获。然而,朱某原本随身携带的毒品却“不翼而飞”了。民警随即在视频监控的指引下对宾馆附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搜索,最终在距离宾馆700多米的一处小树林,发现了3只塑料袋,里面正是朱某故意藏匿在此的2公斤冰毒。
而此时,另一组赶往营口的民警也已经将藏有毒品的包裹截获,并随即“化妆”成快递员进入了“买家”的房屋,顺利抓获贩毒嫌疑人李某及其女友刘某。同时,还在李某住处缴获了尚未拆封的1公斤毒品。
两路警力捷报频传,让余姚组的民警们倍感压力,而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则是一个防守重重的“堡垒”。
贩毒团伙的主犯张某自从福建归来后,就一直住在其丈人的厂房内,连送货、寄货也是让其妹妹或者马仔执行,自己则是坚决闭门不出。警方在该厂房附近制高点设立观察哨,通过望远镜、摄像机对其内部进行观察。经过整整两天的仔细观察,基本掌握了该厂房的情况:从工厂大门到张某居住的厂房四楼一共有4道铁门;厂房内部只有一台厢式电梯,电梯内部以及厂房内外均被安装了大量监控探头,而监控探头的另一端很有可能就是张某。同时,由于手段的局限,警方对于厂房内部的结构知之甚少,甚至连张某在四楼的具体位置也无法掌握。李某等买家的失联,更让张某仿佛预感到了什么,他把自己锁在了一个机关重重的“堡垒”之内,甚至还在想方设法买枪,妄图最后来个鱼死网破……
7月8日凌晨,最终的战斗终于打响了。余姚市警方调集100余名警力将该厂房团团围住,5名全副武装、荷枪实弹的特警潜入该厂房内乘坐电梯来到了4楼,通过破门器连破2道铁门,并顺利找到了张某居住的房间。此时,已经连续盯着监控屏幕两天两夜的张某已沉沉睡去,当其被几双铁钳般的大手死死按住的时候,睡眼惺忪的他才恍然意识到,自己离最后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之后的几天,转战全国10余个省市的专案组捷报频传。
7月8日,“二号人物”韩某在陆埠镇老街落网;
7月18日,“上家”庄某、林某在广东省陆丰市落网;
7月21日,“终极上家”陈某在广东省陆丰市落网……
不懈奋战下的完美收官
此次全体参战民警在“白加黑”、“五加二”的不懈奋战之下,“2.16”特大网络贩毒案成功告破,最终抓获贩毒犯罪嫌疑人14名,缴获冰毒14.1公斤、仿“六四”式手枪1支、子弹9发、作案轿车1辆和涉案银行卡8张,冻结涉毒资金10余万元,查控涉嫌参与毒品交易的QQ号码80余个、手机号码60余个以及银行账号55个。而本案中,团伙主犯年龄之小、手段之新、反侦查意识之强以及漠视法律、参与犯罪的主观恶意之严重均令人咂舌。
该团伙主犯张某、韩某,以及参与犯罪的亲属、马仔主要为余姚市本地人,基本为“85后”,而年龄最小的“上家”林某甚至只有17岁。与传统涉毒违法犯罪主要采取钱货现场交易不同,本案中贩毒嫌疑人则主要利用了网络社交软件的即时性、在线支付平台的便捷性以及快递物流行业的专业性等特点,将QQ、微信、支付宝等热门网络应用作为贩卖毒品的“秘密通道”,提升效率的同时,又将自己抽离于现场交易之外,大大减弱了操作风险,降低了犯罪成本。
同时,主犯张某、韩某等人家庭条件基本属于小康水平,其多次参与贩毒主要还是因为好逸恶劳、哥们义气等“畸形”心里作祟。由于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驻足于不良“朋友圈”,令他们对法律的漠视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在“毒圈”浸淫多年,多次、大批量购买毒品的他们已经无法回头,只能抱着“鱼死网破”的决绝一条道走到黑……
警方在此正告,互联网绝非法外之地,亦非藏污纳垢之所,任何妄图隐匿其中的罪行必将受到最终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