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互联网理念 实现物流创新发展
2015-07-28 13:50:00
736
0
第一物流网 
       第一物流网全媒体报道:  

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

       自“互联网+”概念风靡以来,物流行业借力互联网的实践脚步更快了。众多物流企业及相关从业者开始思考,如何用好互联网,在变革中寻求生存和发展路径。从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到行业问题的解决,再到资源整合和经营模式创新,无不闪现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之光。不过,很多企业在发展中还未完全领会其精要,难免多次试错。如果企业深入了解互联网内涵,结合物流业发展现状,对于行业和企业长远发展,必有更大启迪。

  历史上,人类社会的产业革命屈指可数,大机器带来了资本主义和商业交换经济;电气的发明带来了现代社会。

  那么,互联网带来了什么?

  在“2015中国物流与采购信息化推进大会暨物流企业CIO峰会”上,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戴定一,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理念在变革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社会的组织方式、价值观和创新发展都发生了改变。

  第一,组织方式变革。历史上因为权力的斗争、财富的斗争,出现了大小的战争和征服,并且从未停止。今天,一种新的方式开始统一世界,却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反抗。其不受民族、语言、国家等不同的影响,任何边界都难以阻挡,只要愿意连接都能连接得上。因为它不谋求征服、占有和控制,就只是共享。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新的组织方式。世界可能因为这种方式真正联通和统一起来,这样的组织方式,将是一个扁平的、互利的、开放的组织架构。

  第二,价值观改变。有史以来,人类的价值观始终围绕着财富和权利。如今我们发现,年轻的一代或再下一代人,或将不太关心别人的财富,而更关心自己的发展,不太关心如何去征服别人,而希望通过互联互通去合作。因此,人们的价值观可能通过连通、共享等方式,取代传统对于财富和权利的拥有与控制。

  而且,在一些新的组织架构中,对外关系、外部合作,更多是依赖契约、诚信记录、接口标准等,而非依赖传统的管理、纪律、控制等方式。这些契约精神、诚信以及外部接口标准化将十分重要,它终将逐渐淡化大组织和垂直管理方式下的资源配置。

  在此情形下,一些企业可能因此迷失方向。过去,企业追求做大做强,主张财富的扩张模式。现在,企业的这种模式正在慢慢演变,未来的做大将是联通做大,而不是占有做大。由此而来的产业发展方向、目标甚至产业政策,都会出现深刻的变化。

  第三,创新也有新内涵。在互联网时代,创新的主要形式表现为突破边界,实现互联。传统的边界都是由财富和权力来界定。互联网是依靠利益双赢去突破边界,且会立竿见影。而突破边界是互联网创新的捷径或最主要的形式,如何突破边界,整合碎片化的资源和需求,就是互联网创新的特征。

  实践要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热点频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平台竞争激烈,诚信体系构建等,都使行业创新实践活力十足。

  第一,关于企业组织结构的互联网化调整。组织方式对于物流领域来说,无非涉及两件事,一是资源组织方式,就是网络;二是作业组织方式,即流程。这两点,都会导致用互联互通的方式来改造组织架构的。

  例如,网络类型的物流公司正在探索新的组织架构,安能物流就较具代表性。其发展的诀窍之一是,组织者掌握了组织方式变革的理念。具体来看,安能物流现在的组织模式变为了“干线+门店”,门店完全是加盟的,就是互联互通的模式。

  互联网推广开来以后,门店或者说最后一公里的争夺日益激烈。在长期竞争过程中,最终门店业务极有可能向综合化,而不是专业化方向发展。这里,门店的综合性与上游的发展干线是合作关系,非听命于干线的垂直关系。这样的架构,决定了整体效率跟基层的活力必须兼顾,因此必需采取互联互通的商业模式,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流程型公司也开始转型。所谓流程型公司就是从事专业合同物流,运作供应链的企业。其以流程的专业化擅长,依靠借用资源,将业务外包,公司主要从事流程的设计、掌控以及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上海虹迪公司的例子比较典型,该公司专门经营服装物流业务。当企业经营到一定规模,便推出一种新政策:鼓励员工创业,背靠母公司的资源优势做自己的小市场、微项目创新。目前,该公司在此种模式下充分展示出发展活力。

  虽然这两类物流企业面临的转型和互联网化发展很有代表性,有些大型物流企业也在积极探讨组织架构的变革策略,但还未能被广大物流企业所认知,许多企业仍在盲目扩张规模,走传统经营模式的老路,缺少灵活的组织架构。

  第二,关于平台经济。这里的平台包括公司内部的平台化经营,但更多是指公共物流平台。现在,平台建设已成为互联网的热点,无论是企业还是资本都在关注这类投资机会。在物流中,平台可能成为唯一的、有规模化前景的投资领域。因为平台走向一个联通做规模的模式,特别符合互联网的规模发展规律,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新业态。

  只是,当前的平台还正处于探索之中,如何确定它的公共管理职能及公共服务功能尚需时日。比如,平台的责权利应该怎么界定?平台上的一些会员出了问题,卖了假货,平台要不要承担责任?还有,平台的盈利模式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我们进一步探索得知。

  第三,诚信体系建设方面。目前,我国诚信体系建设开始出现新机遇。

  关于诚信,大多数人还有认识误区,人们往往将其归结为一种道德观念或者依赖政府措施等内涵,这些传统理念都需要破除。

  传统的诚信体系建设办法,一是征信,二是评估评级。在这一过程中,由一个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来采集信息以及评估信息,对诚信个体进行评级。但是,如果诚信体系建设过于依赖某个第三方权威机构,且当这个机构也出现问题时,灾难就跟着来了。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诚信的框架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诚信的概念将越来越回归它的商业属性,而不是道德概念。这要求诚信一定要与商业价值挂钩,属于商业行为,营造与商业价值挂钩的机制。

  在实践中,诚信的核心功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契约功能。契约里要特别注重责任。物流市场上出现各种纠纷往往就是因为合同里回避了责任,所以产生了单纯价格竞争,同质化竞争。这些现象完全可以通过契约将服务的责任更加明确加以解决。责任显示了物流企业对于资源及流程管控能力的自信,也是对客户的服务。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把服务方面竞争内容,诱导到责任的界定和赔偿标准的范围内,这是一个有远见的措施。二是大幅度提高违约成本,所谓信必达。如何做到提高违约成本?答案就是共享,把违约记录扩大共享范围。这就是新的诚信体系建设新思路。

  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推出的物流平台诚信联盟项目为例,就是把信息的共享和应用分开,目前只做信息的共享,共同营造违约记录的大数据。诚信联盟是一个违约信息的共享机制,以此来建立共享的技术标准和责任归属,当然还有一些议事规则。它的起步先是通过一些先行者特别是公共平台的互联互通,然后通过开放互利扩展开来。

  总之,互联网背景下的诚信体系建设等于把责任认定、风险控制、违约标准这三件事捆绑在一起。只有这样,诚信才是一个商业化的诚信,它是因为商业利益而存在,与道德无关。

  (本文根据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戴定一,在 “2015中国物流与采购信息化推进大会暨物流企业CIO峰会”上,发表的主题为 “‘互联网+物流’的理念与热点”的演讲整理,有删节)

本文同期刊载于7月28日《现代物流报·装备与技术专刊》第B2版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