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 别人都在做互联网"+"阿里云要做"一"
2015-07-24 09:13:00
961
0
百度百家 
      

       想象走的很远,但现实总是跟不上。比如说,现实的计算能力并不能赶上商业和研究领域的需求,很多精尖科技受制于现有计算水平。

  在中科院里溜达时候,我看到一个几百平米的区域内很多银色的排架,以为是学校的特色建筑,原来是可以满足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超级计算机深腾7000的空调,另外一台更新的超级计算机“元”正在建设中。据同行的朋友介绍,深腾7000每年耗费的电费超过1000万每年,配套制冷设备电费超过500万。

  如果说深腾7000和“元”代表着我国计算能力的顶端峰值,代表着研究方向的高度以及少量被满足的计算需求,那么阿里云要做的就是把计算的能力提供给所有需要计算的商业领域,既然可以计算生物基因排列,也可以让一个父亲为自己女儿开发一个定制版手机游戏。

  7月22日,阿里云分享日×云栖大会北京峰会在北京召开,在会上阿里云集中发布了11款新产品、5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首次披露了阿里云生态路线图的全貌,并面向行业发起数据保护协议。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阿里云想做互联网“+”里的那个横,而且把横无线延长、无线加厚,进而支撑其更大领域的“+”。

  为什么做“一”?

  经过6年的发展,阿里云认识到一个现实,那就是计算能力的需求几乎永无止境。有的需求是数据的高峰承载、稳定,有的需求是廉价、快速获取。当获取数据变得容易之后,计算能力就会成为数据价值变现的桎梏。

  不管多么复杂、有价值的数据,只有经过计算变成产品,才能更有价值。比如芝麻信用分、用户数字生命轨迹等等,当然,更多数据应用在可预期的想象中。这就是马云提到的,从IT(信息技术)时代到了DT(数据时代)。

  这是个远大的命题,从0到1的积累,阿里云用了6年的时间。在应用级,阿里云承担了天猫双十一峰值运算和12306网上订票峰值的考验,在运算能力和稳定性上经受了考验。

  在合作伙伴方面,阿里云启动了云合计划之后,陆续汇集了5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覆盖游戏、多媒体、政府、医疗、物联网、金融等八大领域,解决方案合作伙伴超过200家,并将在三年内拓展至2000家。

  阿里云在云计算基础设施领域,覆盖了从域名、备案、解析、计算、网络、存储、数据库、安全、海量数据分析到互联网中间件等一站式服务,在多个领域进入全球领先的行列。

  如果说阿里云最初的建设是为了满足阿里巴巴自有应用,那现在阿里云已经拥有“一处水源供全球”的能力。所以阿里云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做基础,做“水电煤”,做“+”里的那个“—”。

  这样才能顺应DT时代的需求。从大的方面说,阿里云可以承载顶尖科学需要的天量计算,可以与合作伙伴一起继续替代原先已经有完整IT系统的行业,同时满足创业者需要的简单、快速便捷的计算。

  所以停留在“—”层面,因为这个“一”具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世界”的莫测感。需要添加进去的东西可以很多,阈值也可以很宽。所以,阿里云一直在证明的事情是,自己可以做好这个基础。

  正如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会上提到的,“如果说火代表农业世界,电代表工业世界,那么计算就是DT世界的标志。”全球已经步入DT时代,未来的一切都离不开计算和数据,阿里云要做的,就是把计算变得更简单,让计算成为世界的能力,让数据成为经济的动力。

  怎么做好“一”?

  既然是底层应用,那就很难成为门槛。除了阿里云之外,国内很多厂商都在进军云计算领域,而国外的亚马逊、微软的云计算发展得也相当成熟。那阿里云如何凸显自己的优势呢?

  计算能力上的极致

  分享日当天,阿里云集中发布了11款新产品,预告了即将推出的10大产品与服务。新品包括读写性能超群的SSD云盘、可一键搭建混合云的VPC服务、基于PostgreSQL并兼容Oracle的云数据库、支持Redis的KV数据库以及应用于基因测序与渲染等行业的批量计算等。

  翻译过来就是阿里云在技术上有很多新的突破,可以解决之前没解决好的数据反复读写问题、数据更高级别的私密传输问题已经专业领域比如基因、渲染等领域的深度计算问题。

  另外,除了中央处理器CPU运算能力的提升,阿里云在图形处理GPU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度积累。拿一张图片进行特征提取需要170G次浮点计算,120万张图片进行一次网络训练,需要318P的浮点运算,这是机器学习之后效率大幅提升之后的结果。而一个CPU要算上22天的计算量拿GPU来做,大概是18个小时。

  这意味着阿里云除了能满足单纯角度的数据计算之外,通过机器学习可以提高海量应算的效率。进而提高在人脸识别、标签识别、质量控制、语音识别、图象搜索等领域的计算能力。放到实际应用中,类似蚂蚁金服描述的“人脸验证”应用就需要底层GPU运算的支持,随着GPU技术门槛的降低,可以开拓出更多商业边界。

  开放与自我约束

  阿里云在走出阿里,服务第三方的时候,就开始在寻求各种合作。本次发布会上英特尔、数梦工场、浪潮、用友等传统IT厂商都有出席,他们都是阿里云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从上游供应商,到服务商以及客户。

  提出“云合”计划之后,很多的原先围绕在“IOE”周围的服务商开始与阿里云合作,他们对传统行业的需求更加了解,对传统IT时代的弊病也感受最深刻,通过这些服务商,阿里云可以深度服务传媒、政府、金融等各个行业。

  “我们聚焦于基础设施,提供公共云、专有云、混合云。合作伙伴向客户提供行业应用、行业解决方案、IT服务、硬件等服务。”阿里云业务总经理刘松多次强调这个观点。

  另外,随着数据时代来临,原先沉睡的数据将焕发出活力,成为有价值的资产,如何对待数据成为相关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只能通过行业约束,个人用户是“待宰羔羊”,几乎没有自主权。

  在会议上,阿里云联手英特尔、浪潮等公司共同提出“数据保护倡议”,倡导“数据是客户资产,云计算平台不得移作它用,并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客户保障其数据的私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这个倡议与周鸿祎提到的“信息安全三原则”遥相呼应,不过前者更多是自我约束,而后者更侧重于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呼吁。

  ToChinaCopy

  阿里云的“一”不仅服务于国内“互联网+”,还在ToChinaCopy,将国内的经验复制到国外。阿里云宣布启动的全球合作伙伴计划(简称MAP计划),参与方包括英特尔、新加坡电信、迪拜Meraas等当地巨头,合作范围覆盖北美、亚洲、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看来,如果这个“一”可以无限延伸,触角落点就是“世界是平的”。 如果要无限增厚,那就是数据虚拟世界的基石。刘慈欣在《超行星纪元》提到的,很多小朋友集体搭建虚拟世界的场景,那可能就建立在一朵庞大的云上。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