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发表过如下这段话:“我们之所以推出换电技术,是看人们是否会选择这样的(充电方式)。我们以为人们会更倾向于超级充电桩,但不能完全确定,所以又打造了换电技术(指的是2013年6月份特斯拉发布的更换电池技术),可以在90秒内完成电量补充。基于目前的状况,(换电技术)将来的推广价值不是很大,不出意外的话。”这段话听似轻描淡写,却如同平静的水面投进一粒石头,一时间引起涟漪阵阵。
其实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电能源补给方式上,充电模式与换电模式之争由来已久,从早在2010年better place的CEO夏嘉曦信心满满得来中国推广换电模式,再到国网主推换电模式铩羽而归,最终充电模式在现阶段占据了上风,可谓一波三折。从两种模式上讲,换电模式能解决电动汽车价格昂贵、动力电池续航能力有限、里程焦虑等瓶颈,而充电模式推广起来似乎更加简单、容易入手。对于政府来讲,也没有彻底放弃换电模式,在大多数示范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中提到的是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单讲充电基础设施,可以说充电与换电该如何取舍在政府层面也是在观望。
在与众多业内人士交流中,大家一致的观点是目前换电模式商业推广起来很难,这里存在电池标准化、电池成本、基础设施投入等很多复杂的因素,以后有机会我会单独拿出来聊聊,但就以特斯拉为例来分析的话,就很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从表面上看,特斯拉似乎一开始就把充电模式和换电模式摆在用户面前,让市场之手来决定哪种方式能生存下来,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的验证,快充模式一举击溃了换电模式,最后得出结论未来是充电模式的一统江湖,但实际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1、特斯拉的换电模式完败快充模式
总的来讲,特斯拉的换电模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用得贵。电动汽车的优势之一就是用起来便宜,但是特斯拉的换电服务定价比汽油车还贵,与特斯拉免费的超充相比,换电服务则需要车主额外支付换电的服务费用,在60-80美金之间。而相比之下,特斯拉的超级充电器,20分钟就可以充满一半电量但车主的花费却为零。正所谓有对比才会知差别,对比充电与换电这两种能源补给方式的经济性后,大多数车主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快充的方式补电。
二是用得烦。这主要体现在特斯拉对电池流转的控制上,特斯拉的车主更换电池后需要返程时再换回来,或者由特斯拉给你邮寄过去(收费),如果想保留新电池还要补差价。这种服务设定我相信会让绝大部分用户抓狂,这意味着用户在换完电池后很有可能要为留在换电站的电池再单独跑一趟。
作为特斯拉的充电模式,则采用120kw快充20分钟可充满50%、享受充电免费待遇、超充站点已经遍布全美等,未来电能补给可能还会越来越便利,作为一个普通用户用脚投票也会选择充电,谁会愿意花钱买罪来回折腾自己呢?
由此可见,特斯拉换电模式的初始设定就不是一个能够成功商业化的范式,更像特斯拉在电动汽车能源补给方式上的技术储备,我相信特斯拉是有技术,但没有深入探索换电模式如何在私家车领域的商业化推广。对于整车厂来讲,其实只需要专注做车就可以了,而特斯拉从超充站、目的地充电到90秒换电等,已经做得足够多了,虽然可能是迫不得已,但也值得我们敬重。
2、钢铁侠的目标一直是私家车领域
对于Model S车型一直定位在高端私家车市场,而换电模式在私家车领域推广确实有很多的硬伤,光是电池的问题对于运营商就是一系列麻烦的集合。相反充电模式目前是可以满足私家车用户电能源补给的需求,超充电站遍布全美就可以说明问题,我相信特斯拉也有足够的可信的数据做决策支撑。因此我对马斯克的观点是不否认的,但我想强调的是在私家车这个领域,目前来看确实是这样,但要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不适合换电模式,如果有人持这一观点我觉得有点以偏概全。
3、换电模式敢问路在何方?
如果要在换电的模式上走出一条特色的道路来,需要明确换电模式的本质是什么,换电就是追求电动汽车能源补给的时间的最短,效率最高。因此,换电模式要着眼行业领域的应用与突破,特别是出租车或者物流车等行业,以出租车领域为例,根据对多个城市出租车情况调研,一般城市出租车日行驶里程在400-500公里(某些快递公司的中转物流车也差不多这个里程),其运营特点是一般是人歇车不歇,基本满负荷运作。而如果采取充电的车型全天营运则每天要在日间快充3小时左右,极大影响了运营效率与收入,而换电模式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像出租车这类行业领域是最具商业化价值,也是最容易实现盈利领域,这正是前不久北汽联合中石化在北京出租车市场推广换电车型C50EB的原因。当然北汽的车型可以做出租车使用,model S这种高端车可没办法把其作为出租车来推广应用吧。
对于这些行业领域,车型要求也相对比较单一,但车辆维保及使用寿命要求较高,换电模式可以提供动力电池以及车辆使用、维保一体化解决方案,解除行业用户使用的后顾之忧,这是充电模式所力所不能及的。充电与换电模式就如同华山派气宗与剑宗的争论,其实都是为了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关系,两种模式套路不一样,只要发展方向不跑偏,都能在各自的应用领域大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