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除霾亦消堵”轨道交通让京津冀御风而行
每到节假日,出行 “堵”字当头;隔三岔五、雾霾环绕,出行又举步维艰。现如今,这些都似乎间歇式成为了引发广大民众习惯性吐槽、常态化抱怨挥之不去的新常态。
“减少汽车让城市变得更美好”,也许是众多民众,在面对现实无奈之下,自我调侃和极端表达;但发自内心的渴望,绝不是节假日待在家里不要外出,而是期待和呼唤更加便捷和顺畅,说走就走的
交通支撑和系统保障。
路相通而人相近,地相接而人相亲。日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获批,不仅再次引爆了各大媒体的报道与解读。而由此,从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到规划纲要的获批,仅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再一次惊艳世人和世界。同时,也吊足和调高了渴望改变出行现状,广大社会民众的心理预期和信心指数。
利用五年时间,也就是到2020年将建成9500公里的铁路网和主要城市1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 “轨道上的京津冀”呼之欲出。而此时此刻,京张高铁、津滨城际、燕郊至北京站的以及津保等铁路线路或轨道交通的建设与施工,正在广袤的京津冀大地上展开、推进。
铁路建设与发展在打造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方面,之所以能一马当先、先行先试,除了得益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中顺势而为的天时,其运营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的一体化,在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系统化、人民群众出行普遍首选
交通工具的大众化等方面的自身特点,可以说也赋予了铁路建设与发展御风而行,得天独厚的地利与人和优势。
无独有偶。这种改变不仅仅限于美好蓝图的谋定,并且有的已经成为现实。 “五一”期间,许多来往京津两地的民众就惊喜地发现,京津城际与刚刚升级改造后的津蓟铁路和津蓟市郊列车开通运行后的无缝衔接,一夜之间让宝坻的温泉、蓟县的盘山,不再单单是天津的后花园,而一举成为北京乃至包括来自京津冀三地旅游观光,全国人民可以共享的旅游资源。
铁路抑或轨道
交通焕发出的巨大能量,也许还有待进一步挖掘。面对屡创新高的节假日出行记录,当铁路不断刷新堪比春运期间还高的运输量之时,许多民众感受或者亲身经历的则是,交通系统赶不上日益高涨的出行需求和生活期待。高速不高速、道路成车场,由此带来的尾气排放空气污染、严重交通事故等等添堵又堵心。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这是当下所有人共识。建设与完善“轨道京津冀”,铁路部门 “有担当、能作为”固然可喜可贺。但是,我们更希望或者期盼,由此带来的突破与改变并引发起 “蝴蝶效应”形成倒逼,促进与加快各方资源要素的整合,让轨道交通说走就走的 “消堵”期盼早日到来,御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