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我国
新能源汽车生产6599辆,同比增长近5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2108辆,同比增长近5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2278 辆,同比增长近7倍。如果按这一发展速度,到2020年似乎可以实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00万辆的目标。不过,上述数字是产量而不是销量,销量增速远没有产量这么乐观,受到基础设施缺乏、产品技术短板、售价过高等因素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被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其实,作为一种替代能源产品的尝试,初始阶段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增长速度不应太快,现在产量的高速增长其实放大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风险。
不可否认,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被接受程度要远高于之前,消费观念的转变、限购分流和车辆自身水准的提高,都带动了销量的提升。消费者通过体验和信息传播逐渐认知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同时公众对环境保护也日益重视,这些都令其发展环境空前宽松。而正是购买热情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车 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情形。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缺乏核心技术,而且还存在着技术短板和缺陷,整车品质也 有待提高。
当还属于起步阶段、不成熟的产品面对热情渐高的消费需求时,若一味追求销量,缺陷或短板在使用过程中会被成倍放大。同时巨大的保有量不但极大浪 费了资源,也会导致被放大的负面评价给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市场阻力。就如自主品牌被冠以低质低价的心理标签一样——其实当下的自主品牌已经有了质量的飞 跃,之所以目前还无法扭转形象,还是当初产品过于粗糙、用户体验过差的延伸,而新能源汽车面对的形势同样如此。
当然,车企提高产量属于市场行为,是慎重考虑之后的结果,同时市场自己也有调节功能。但等到市场发挥调节功能结果明显体现之时,新能源汽车或许 已步上如今自主品牌的后尘。其实在当下,应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有一个清醒的认知,降低其对产品过高的期望,回归到产品本身的水平线上,不要为了求新而盲 目追求新能源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至今没有一项相对客观的数据来评价目前众多的新能源车型,消费者接受到的信息更多是单一的官方宣传。如果有更为客观的衡量数据,不但能给消费者以参考,也能适时修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
当下,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处于百花齐放和量变的积累过程中,产销应适度增长,但切勿太过功利而盲目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