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东曾经是一名创业者,现在是云鸟配送合伙人,担任首席运营官(COO)。两种身份代表了两种不同压力。
2008年,何晓东在江苏常州创办了一家本地生活网站,做的风生水起。用其话说:在当地很有名,最起码当地人甚至圈内人是有口皆碑。
2013年初与丁丁优惠合作,自己也正式加入丁丁优惠,担任大区总负责。2014年下半年,北上进京。截至目前,在北京只有几个月时间,一边学习,一边带领团队。
何晓东说:自己创业时的压力更多来自于一种责任;一种对员工、对企业的责任;目前在云鸟以首席运营官的身份带领团队则是另外一种压力,来自业务上压力、团队上压力、投资人压力,市场竞争的压力……不过还好,这些压力都自然而然转换成了自己的动力。
其给自己的评价是:目前在北京几个月的成长,抵得上过去一年自己在丁丁担任大区负责人的收获。以前的管理原则是:只需带好团队,提升业绩就基本OK。现在则不同,除了带好自己团队,做出成绩!还要面对投资人、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对媒体提出的各种问题。
现在,基本每天都是晚上10点以后才下班。虽然很累,但对目前的这种工作状态,自己很满足。
这种满足对何晓东来说,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保持创业心态,伴随企业成长,自己也得到了成长;二是对云鸟配送的未来期许,在北京一个城市,同城配送每年市场规模在250亿至300亿元之间。如果放眼全国,这个体量是不可估量的,市场空间极其巨大;三是同城配送的市场过于落后,真正的需求方无法对接服务方,层层的中间环节不仅降低了效率而且大大增加了交易的成本,做成这件事的意义非同寻常!
在采访过程之中,记者观察到何晓东身上具有的一些其他特质:敢想,敢做,学习能力强。这可能是每一位创业者身上所具备的基本创业特质。但对何晓东而言,在北京只有几个月时间,对创业公司快节奏成长的快速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并不是所有创业者都具备的。
在何晓东看来,目前云鸟同城配送得到投资人与客户认可主要得益于两个原因,一是得益于团队不断试错,自2014年8月开始尝试,至10月,三个月时间云鸟同城配送一直在不断迭代测试,希望找到一种真正适合市场强需求的业务模式。
2014年11月,云鸟配送正式启动,12月即拿到经纬创投、金沙江创投和盛大资本1000万美元融资。在投资人看来,云鸟商业模式巧妙,容易扩张,迅速复制到其他城市。当规模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这个市场主导权就握在云鸟的手里了。这个市场最多再出现一家竞争对手,但很难出现第三家。就像打车市场,基本被滴滴与快的垄断,很难再出现第三家打车创业公司一样。
二是得益于传统物流公司固化思维模式。他们更看重基于线下的传统接单模式。一环扣一环的既有利益链条是他们在移动互联网面前无动于衷的主要原因。但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也是类似云鸟配送这样创业公司的的机遇。
何晓东说:这种基于传统物流配送的利益链条越长,类似云鸟配送这样的新兴创业公司的创业机遇就越大,传统物流模式被颠覆的可能性也越大,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也就越大。
在何晓东看来,云鸟配送平台一端连接客户;一端连接配送资源,这个配送资源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个人车辆;二是中小型物流公司车队。也就是说,云鸟配送平台高效率的解决了配送需求与配送资源的相互对接问题。
具体应用场景是:企业客户将配送需求投放至云鸟平台上,然后配送车队根据任务需求报价, 接下来,企业客户通过平台报价车辆信息与价格两个维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车辆。最后车辆在线下完成客户定下的任务,省去了很多不必要中介环节。
据何晓东介绍:云鸟配送还有一个对车辆服务的评价体系的功能,这也是企业客户选择车辆的一个重要参照指标。所以很多车辆为了得到好的服务评价,都会竭诚为企业客户提供配送服务。截至目前云鸟配送平台上已经有5000多台配送车辆。这些车辆50%来自社会闲散车辆,另外50%来自中小型物流团队。主要服务的领域有电商、O2O以及一些传统企业,目前正在服务的企业已达30多家。
云鸟配送在2015年主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这种基于北京同城配送的成熟模式复制到上海、广州、深圳三个城市,进一步扩大云鸟规模。二是年后展开云鸟自成立之日起的B轮融资,目前一切工作都在有条不絮的进行中。这些融资主要用于打造平台服务与现金补贴两个方面。
何晓东说:云鸟配送目前不考虑盈利问题。而是将更多精力与资金投入到服务上,云鸟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服务好自己的客户,如何快速扩大平台规模,以至于让竞争对手没有丝毫赶超的机会。
目前云鸟配送已推出自身增值服务,但这些增值服务都以象征性收费形式向客户提供。比如有标准操作规范(SOP)、准时达、保险(与PICC合作)服务。
这也是云鸟配送在2015年主要做的事情。即投入大量资金帮助平台完善服务规范,让企业客户得到更优质服务体验。随着对企业客户数量增多,平台交易频次增加,云鸟还会根据企业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及交易数据推出其他增值服务。“当云鸟配送平台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盈利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晓东说。